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援藏

一個老兵的足跡

2019年06月18日 11:5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    記者 楊光洪
分享到:    

在成都市山南家園的樓房里,住著一位抗美援朝老兵。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已是94歲高齡的黃星奎老人感慨萬分,滿懷激情地向我們講述他參加抗美援朝志愿軍的光榮歷史,以及停戰(zhàn)回國后,兩次到西藏參與籌建西藏干校、西藏團校、西藏公學、西藏農牧學院的故事。

1951年6月,黃星奎和他的12位同鄉(xiāng)應征入伍后,被安排到河北廊坊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集訓。隨后,中央一聲令下,部隊向朝鮮出發(fā)?!靶埕耵瘢瑲獍喊?,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當年,抗美援朝志愿兵們就是唱著這首戰(zhàn)歌開進朝鮮的。

黃星奎所在的鐵道兵團主要擔負著保障運輸參戰(zhàn)部隊戰(zhàn)略物資和后續(xù)部隊鐵路暢通的任務,這是前線部隊后勤保障的生命線。美軍每發(fā)起一次進攻前,首先就是要炸斷橋梁,企圖毀掉鐵路。面對敵機的一次次轟炸,黃星奎和戰(zhàn)友們不怕犧牲,不畏嚴寒,在零下30多度的冰河里扛枕木,運鐵軌,運鋼材,修復橋梁,搶修鐵路。不少戰(zhàn)友在修復橋梁的過程中流血犧牲在鐵軌上。為了與敵人爭時間、搶速度,他們顧不上和戰(zhàn)友告別,不分晝夜地連續(xù)搶修鐵路,確保了幾次重大戰(zhàn)役的后勤戰(zhàn)略物資和后續(xù)部隊的運輸任務。正是有了全體參戰(zhàn)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當他們完成任務凱旋時,和他同去的戰(zhàn)友有9位長眠在了朝鮮的土地上,只有3位回來了。

1953年7月回國后,黃星奎被安排在西藏駐川辦事處工作。經過戰(zhàn)爭的洗禮和考驗,他在工作中手勤眼快,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多次贏得領導和同事們的稱贊。1956年,考慮到他一貫的工作表現(xiàn),領導擬安排他進藏工作。征求他的意見時,他義無反顧地決定到西藏,并邀約另一位好友,隨領導第一次踏上了雪域高原。

來到拉薩,黃星奎被分配到西藏干校工作。這是一所18軍進藏時培訓藏漢族干部的學校,也是后來的西藏師范學院、西藏大學。各單位選派的干部在這里經過短期培訓,漢族干部能說藏語、識藏文,藏族干部能講漢語、識漢文,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再回到原單位工作。

1956年4月20日,西藏自治區(qū)籌備委員會成立。這一時期,西藏各地各行各業(yè)急需大批干部。中央指示西藏要繼續(xù)培養(yǎng)藏族干部,從西藏各地招收了3000多名藏族干部,這批干部年紀小、文化低,農牧區(qū)招收的大部分沒有文化,急需建校進行培養(yǎng)。自治區(qū)籌委會決定,采取區(qū)內區(qū)外辦學的方式培養(yǎng)。一部分在西藏干校培養(yǎng),一部分要去內地辦學培養(yǎng)。那段時間,黃星奎跟隨領導湯化陶去甘肅山丹籌建西藏團校。調研考察后,發(fā)現(xiàn)此地不具備大規(guī)模辦學條件。1957年底又到陜西咸陽,籌建西藏公學、西藏團校,也就是后來的西藏民族大學。他們在短時間內,和師生們一起頂著西北的嚴寒,奮力拼搏,很快建起了初具規(guī)模的西藏公學、西藏團校。西藏各地招收的3000余名干部全部轉到這兩所學校進行培養(yǎng),學習漢文、漢語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等。1959年3月,西藏反動上層發(fā)動武裝叛亂后,西藏公學和西藏團校培養(yǎng)的3000名藏族干部立即返藏參加平叛和民主改革,并且成為平叛、改革中的骨干,有的后來成為自治區(qū)和國家的領導同志。

在當時的咸陽西藏民族學院,黃星奎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多次得到嘉獎。同時,他又收獲了愛情,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日子過得稱心如意、紅紅火火的時候,組織上又提出讓黃星奎和其他同志到西藏林芝八一鎮(zhèn),籌建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還是服從組織決定,又收拾行裝,于1971年11月,來到了嚴冬季節(jié)的八一鎮(zhèn)。黃星奎和同事們在一片亂石灘上,迎風沙,搭帳篷,抬石頭,打土坯,平地基,蓋住房。他們在這片河灘上扎下根來,自己動手挖石運土建校園,種樹種花種草,美化環(huán)境,開荒墾地建菜園。他們還自己筑壩修渠建造水電站。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在1972年創(chuàng)建成立了西藏民族學院林芝分院,開始培養(yǎng)農牧區(qū)急需的科技人才。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命名為西藏農牧學院。

黃星奎一路走來,出生入死,艱難曲折,哪里艱苦去哪里,參與見證了西藏幾所高校的初創(chuàng)建設,目睹了這幾所高校培養(yǎng)出一批批各類人才,直至貢獻了全部的青春年華。1986年黃星奎退休回成都安享晚年,但是他的兒女和孫輩們至今還在他一生熱愛的西藏工作,真可謂是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老西藏”。

讓我們一起向他和他們那一代的“老西藏”們致敬!

責任編輯:彭婧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2021久精品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