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中國西藏新聞網 > 新聞 > 國內要聞

東西問|為何說新疆唐朝墩古城洞見多元文化交融?

2025年03月19日 10: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電 題:為何說新疆唐朝墩古城洞見多元文化交融?

——專訪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

作者 陳建新 李百加 賈志鵬

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奇臺縣東北部的唐朝墩古城遺址,近年來因發(fā)掘出土大量建筑遺存和珍貴文物等受到外界關注。其考古發(fā)現印證了唐至元代天山北麓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也為研究這個時期中央王朝在西域地區(qū)治理,以及古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等議題提供了實物材料。

新疆唐朝墩古城遺址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印記?其中的考古發(fā)現何以洞見文化交融?近日,該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析。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新疆唐朝墩古城遺址歷經怎樣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取得哪些發(fā)現?

魏堅:唐朝墩古城遺址位于奇臺縣城東北部,地處東天山北麓的東西交通要道之上,城址西距北庭故城遺址約30公里,南距漢代疏勒城遺址約40公里。2013年入列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2018年起,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古城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達5300平方米。目前已基本厘清城址的形制布局、起始年代和不同時期遺存的文化面貌。

經考證,古城遺址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為唐代庭州蒲類縣縣治所在。自唐初建城,沿用于高昌回鶻、西遼和元代,歷經多次戰(zhàn)亂與重建,其廢棄年代可能在14世紀察合臺汗國時期,與北庭故城遺址的興廢時間應當相近。古城遺址在出土大量遺物的同時,還清理出唐代院落遺址、佛寺遺址、羅馬式浴場遺址和景教寺院遺址等重要建筑遺存。

唐朝墩古城遺址跨越了多個歷史時期,對于研究天山北麓一帶社會歷史變遷、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等議題具有重要價值,為研究中央王朝在西域地區(qū)治理提供了實證,也展現了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流等歷史事實,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獨特視角。

新疆唐朝墩古城佛寺遺址出土的石佛像。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為何說古城遺址是中央王朝對西域實行有效治理的實證之一?

魏堅:在東天山與準噶爾盆地之間,存在一條狹長綠洲廊道。得益于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該區(qū)域地勢平緩、水源充足,是天山北麓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和農牧業(yè)生產區(qū),也是絲綢之路東西方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唐代天山北麓的軍政體系也主要圍繞該綠洲廊道構建和展開。

據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掘,唐朝墩古城的興建年代、距唐代庭州(今北庭故城遺址)的直線距離,與史料記載的蒲類縣相吻合。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古城內采集有甕、盆、罐、瓶、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察合臺銀幣和雙魚紋銅鏡等唐至元時期的文物遺存,學界多考證此處即為唐代庭州所轄的蒲類縣。

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發(fā)現,加上此前有關北庭都護府的研究,印證了中央王朝在天山北麓設置了具有地方行政性質的州和縣,進一步強化了對西域的治理。

古城內還發(fā)掘出一處較大型的院落遺址。從建筑結構看,該院落采用“減地法”,從生土往下挖掘出院落框架,在內部砌筑房屋隔墻。房址內發(fā)現多個袋形窖穴,出土了較多具有唐代風格特點的陶器等遺物,以實物材料反映出中央王朝與西域地區(qū)的緊密聯系。

新疆唐朝墩古城遺址出土的部分陶器。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古城中發(fā)掘出的羅馬式浴場有什么特點?如何體現東西文化交流融匯?

魏堅:作為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羅馬帝國時期的浴場規(guī)模龐大,配套設施完備。在羅馬文化自西向東傳播過程中,浴場的許多附屬設施被簡化,并融入了當地文化傳統(tǒng)。唐朝墩古城遺址中的羅馬式浴場正是簡化后的形式。

浴場遺址位于古城東北部,按功能可分為門廳區(qū)、工作區(qū)和洗浴區(qū)等3個主要區(qū)域,每個區(qū)域內又有單元功能劃分。遺址內還出土了陶器、瓷器、鐵器、銅器等豐富的遺物。根據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可確定浴場始建于高昌回鶻時期,西遼至蒙元時期曾被改建沿用。浴場規(guī)模較大,建筑規(guī)格較高,沿用時間較長,其間歷經多次修繕,其作為公共浴場的可能性較大。

從形制布局看,浴場為半地穴式結構,分上下兩層,下層基礎部分位于原地表之下,為煙道和供熱的建筑空間,上層為洗浴使用的活動空間。在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十書》中,這種下層以磚砌支撐柱為支架,將建筑分為上下兩個封閉空間的建筑方式,被稱為“挑空式地板”結構,即利用支撐柱構建浴場的地下供熱系統(tǒng),爐灶燃燒的煙火可通過支撐柱之間的煙道在下層空間流動,形成“地熱”,用以維持上層洗浴空間的溫度。

從地中海沿岸到天山北麓,羅馬式浴場的興起與發(fā)展是東西文化交流的直接映射。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藝等方面,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而浴場出土的各類遺物、墻面的裝飾彩繪等又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當時各地人員往來互動密切,以及東西方建筑傳統(tǒng)和技術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chuàng)新。

新疆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發(fā)掘還有什么進展或計劃?應如何更好推動其保護與研究?

魏堅:搞清空間布局是古城考古發(fā)掘的要點之一,當前已基本確定唐朝墩古城的四至邊界。去年,考古團隊主要清理城中心佛寺周邊的遺址,以及城址中部和東部的房址等,為進一步揭示古城的布局結構、生活場景和文化內涵提供了更多線索。

經過7年時間的考古發(fā)掘和調查、勘探,古城遺址的年代序列和布局結構已基本厘清。除浴場遺址外,清理出的院落遺址、佛寺遺址、景教寺院遺址等遺存,對于研究絲綢之路新北道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也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位于城址北部中央的景教寺院遺址,根據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判斷,該遺址自始建后歷經多次修繕和改建,主體建筑年代在高昌回鶻時期。寺院遺址內清理出的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人物形象豐腴飽滿、筆觸圓潤柔和,與唐代繪畫中的人物風格和繪制技法相似。從壁畫題材看,既有與佛教相似的供養(yǎng)人、祥瑞紋樣等內容,也發(fā)現了具有景教特點的十字架、權杖等元素。

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需兼顧發(fā)掘與保護。古城遺址主要為土質結構,與石質建筑相比更易受損,保護難度高。要實現有效保護,需平衡保存遺址原貌與防止侵蝕之間的關系。未來應在考古發(fā)掘與建筑保護之間建立聯動機制,培養(yǎng)兼?zhèn)鋬煞N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或通過跨學科合作彌補相關人才缺口,從而助力古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

中新社記者:發(fā)掘、保護與研究唐朝墩古城,對于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有哪些意義?

魏堅: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發(fā)現展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為研究和闡釋絲綢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實物材料,對于當下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有著重要意義。

當前的考古發(fā)現也引起國外學者的關注。瑞士日內瓦大學考古系主任鮑莫爾(Lorenz E. Baumer)教授曾多次聯系我們了解情況。我們計劃2025年召開一次考古學者會議,邀請國外專家共同探討唐朝墩古城遺址中西文化交流痕跡,進一步推動文明互鑒的學術研究。這種跨文化交流也能為未來發(fā)掘更多類似遺跡提供動力。(完)

受訪者簡介:

魏堅。受訪者供圖

魏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內蒙古大學銀齡特聘教授,兼任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考古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以及臺灣逢甲大學、廈門大學、鄭州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兼職教授。多年從事陰山以南考古學文化的發(fā)掘研究,命名了“廟子溝文化”等四個考古學文化類型。主持陰山南北戰(zhàn)國秦漢長城和巖畫調查、居延漢代烽燧發(fā)掘、河套地區(qū)漢魏遺存和元上都的考古發(fā)掘等,均取得豐碩成果,其中元上都遺址于2012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出版《廟子溝與大壩溝》《元上都》等學術專著13部,主編文物考古文集等20余部,發(fā)表論文和研究報告200余篇。


責任編輯:唐朕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2021久精品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