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 > 教育文化 > 園丁筆記

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導入新課的方法

2015年03月21日 11:22    來源:《西藏日報》/中國西藏新聞網    記者 措 姆
分享到: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教的東西感興趣?!痹凇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中提到這樣的一個要求:歷史課程改革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要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日常的教學實踐,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總結經驗教訓。其中,課堂導入是各大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關系到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它是教師講授新課前的導語,目的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地聽課。筆者認為新穎靈活多樣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一節(jié)高效的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備課中精心設計“導入語”成為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歷史教學中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也沒有固定的格式,不同的內容可以選用不同的方式導入。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經常采用的比較有效、實用的導入法有以下幾種:

    一、故事導入法

    絕大多數學生都愛聽故事,故事對于學生來講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上課鈴響后,學生匆忙地從課間的吵鬧玩耍中回到教室,無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遇到這類情況,教師如果說:“我先給大家講一段故事”,學生瞬間就會安靜下來,充滿期待地聽教師講故事。例一:在講《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一課時,我們可以用商鞅變法時“南門徙木”的故事導入:商鞅變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國都之南門,然后宣布能將此木移置北門者賜10金。搬動一根木頭,何須如此重賞,人們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將賞金加至50金。有人將信將疑把木頭搬到北門,即賞50金,以示不欺。故事講完后,筆者讓學生說出商鞅這樣做的目的、意圖、作用。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五花八門的回答使學生們達成共識:商鞅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為其變法奠定了群眾基礎。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被激發(fā),同時也為本節(jié)內容的順利講述打下了基礎。例二:講《金與南宋對峙時的中國》一課時,可以用“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叫岳飛,他在母親教導下,從小立下了報國殺敵的遠大志向,勤學苦練,學了一身好武藝,又熟讀了許多兵書。當時北方金國軍隊南下侵犯宋朝,到處搶劫、殺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虜了,國家和人民遭受災難。為保家衛(wèi)國,岳飛報名參加了抗金隊伍。出發(fā)前,岳母親手用針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并對他說:“不要掛念家里,希望你永遠為國報忠,誓殺金賊!”岳飛牢記母親的話,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很快成為一名抗金名將。講完后可以問學生:“同學們還想不想聽岳飛抗金的故事?”學生多半會回答:“想聽?!庇谑潜竟?jié)的講述就很順利了。例三:講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時,我們可以用“端午節(jié)”即“粽子節(jié)”、“龍舟節(jié)”來導入。當然運用故事導入時,一定要注意故事的生動性和真實性。


    二、復習導入法

    這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采用的最多、最常見、最普遍的課堂教學導入方式,這種方法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它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一:筆者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zhàn)爭后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學生回答完后,教師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這樣的導入語既達到復習了上一節(jié)內容,而且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例二:在講《秦朝的統(tǒng)治》時,首先要求學生回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①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②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③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濟的發(fā)展。變法后,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實現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設問:你們知道秦朝統(tǒng)一全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外,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統(tǒng)一的?為什么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興衰歷史嗎?我們這節(jié)課就學《秦朝的統(tǒng)治》。

    三、歌曲導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藝術手段,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中欣賞歌曲或者讓學生唱歌曲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種導入法在課前一般由教師準備好錄音帶、音頻、視頻。如講“對外開放的新格局”一課時,可以先放《春天的故事》,教師提問:“這首歌歌頌了哪一項英明的政策?”學生回答:“鄧小平對外開放的英明政策?!庇纱私處熆身槃輰氡竟?jié)的學習;在講“九·一八”事變前,可以先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悲憤沉重的音樂把每個學生的思緒帶回了那恥辱的歲月,如泣如訴的呼喊激發(fā)了學生了解事件的欲望。教師提問:“這首歌反映了當時什么歷史事件呢?”學生回答:“九·一八”事變。教師就可以接著過渡到“九·一八”事變的學習。

    四、節(jié)日導入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這些特殊的日子作為導入語,在教學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樹節(jié)導入孫中山關注民生的學習;用8月1日導入“南昌起義”的學習;用12月9日導入“一二·九”的學習;用7月1日導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學習;用10月1日導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學習。也可以用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導入“鴉片戰(zhàn)爭”的學習。當然,世界歷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來導入“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學習;用7月14日導入“法國大革命”的學習。

    五、懸念導入法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用設置懸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是一種通過設置懸念來將學生引入求知情境之中的導入方法。在設置懸念導入新課時應恰當。如“太懸”不大適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這種方法運用得好,往往可以收到事前難以預料的課堂氛圍。例一:講《明朝君權的強化》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請同學們聽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天,大學士宋濂在家中請客。第二天,明太祖問宋濂,昨天請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實回答。明太祖聽后說:“你說的全對,沒有欺騙我。”說完,拿出一張地圖。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請賓客時的詳細情況,不禁嚇出一身冷汗。那么監(jiān)視大學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們聽誰的指揮呢?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故事的運用和問題的設置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將學生引入課題。例二:在講《戰(zhàn)后初期的國際關系》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先在黑板上板書“趁火打劫”,然后向學生提問是什么意思。學生七嘴八舌地解釋成語的意思,但他們并不知道老師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急待著老師回答。隨后教師設問:一戰(zhàn)后哪些國家損失慘重?有哪幾個國家趁一戰(zhàn)之火,“劫”得了哪些好處?于是帶著這些問題,好奇的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了課堂學習之中。

    總之,除了以上的五種導入法外,還可采用圖片文字導入法、時事政治導入法等靈活多變的導入法。雖然形式各異,但目的都是為了使歷史教學由抽象到具體。當然導入法是一門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以單獨使用,有的可以揉合著用。但導入法的選擇,都必須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這就要求歷史教學工作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這個領域的無窮奧秘。

    (作者系拉薩市第三高級中學教師)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2021久精品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