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shù)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wǎng) > 旅游人文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2017年04月13日 15:55    來源:快搜西藏    
分享到:    

藏戲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戲?下面小編,就先給大家普及一下藏戲知識。藏戲在藏語中被稱為“阿吉拉姆”,其表現(xiàn)手法和內(nèi)容都有很強的藏傳佛教色彩,是一種以民間歌舞的形式,表現(xiàn)故事內(nèi)容的綜合性表現(xiàn)藝術。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藏戲的起源和萌芽可追溯到藏族發(fā)祥時期,即第一代藏王聶赤贊普時代,在這一時期西藏土著先民們就創(chuàng)造了比較燦爛的苯教文化。從藏戲傳統(tǒng)劇目的故事內(nèi)容和表演形式中至今仍可看到不少屬于苯教文化的遺跡。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

公元六世紀以后,已進入奴隸制的藏族社會,魯體民歌從民間進入宮廷,苯教“搖鼓作聲”的圖騰擬獸面具舞蹈也被吸收進民間綜合性歌舞表演中,產(chǎn)生了由人戴白山羊皮面具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到八世紀赤松德贊時建桑耶寺,在落成典禮上,蓮花生將佛學教義和苯教祈神儀式及土風舞相結合,創(chuàng)建了一種類似內(nèi)地古代儺舞的啞劇性跳神藝術。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

在一些洋節(jié)日里,不少年輕人喜歡參加面具舞會,認為那是一種時尚,殊不知,一千多年前江什加人就開始玩面具了。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相信看過藏戲的朋友都會對演員戴的面具感興趣。藏戲面具分為三種,平板式軟塑面具是藏戲中最為典型、最有獨創(chuàng)特色的一種面具,一般由山羊皮革或呢料、絨布制作而成,最為簡單的是在一張皮上挖出幾個洞做兩眼和嘴,在兩眼間掛一個胡蘿卜形的片狀鼻子的白面具,再就是造型十分夸張、裝飾格外美觀、繪制特別精巧、色彩尤為絢爛的藍面具等;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新浪旅游)

半立體軟塑面具一般由布或者布層中塞入棉絮、獸毛等制成,嘴和雙眼有的按形裁空,有的按形縫嵌,鼻子則制成立體的,眉毛、胡子以牦牛尾毛縫綴;立體硬塑面具一般是泥塑或以泥塑脫出紙殼、漆布殼,再繪制而成,用于藏戲中的魔怪角色和神舞角色。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藏戲無疑是藏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博大精深,但就演員本身來講,也許他們并沒有從這樣的高度去認識,但他們有一點是清楚的,即江什加藏戲團很受歡迎,他們必須演下去。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

地處河谷地帶的江什加村也同樣深受隆務河的“恩寵”和滋養(yǎng),據(jù)說村落沒有形成之前,這里是大片的白楊樹,江什加的名字就和白楊樹有關。整個村落有那合格倉、曲卡倉、魯昂杰保倉、雅合澤倉、娘倉五個部落,村內(nèi)有安多第一古塔——江什加古塔,還有一座嘛呢康,距今已有480年的歷史。江什加村房屋大多依地勢而建,地勢高差起伏較小,房屋以“回”"U"字形布局居多,內(nèi)部道路較通暢,村落整體風貌保存較好。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松贊干布》走進首都

2016年4月,藏戲《松贊干布》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精彩上演,引來好評如潮。

松贊干布是藏族歷史上一位聰明智慧而又志向遠大的君主,是藏族人民最為推崇且具有雄才大略的贊普。松贊干布開創(chuàng)了唐蕃聯(lián)姻的先河,為唐蕃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架起了金色的橋梁。他建立了吐蕃王朝,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將藏族人民引入了團結、繁榮、富強的時代。大型歷史藏戲《松贊干布》以藏族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為表現(xiàn)內(nèi)容,以本土化、民族化的人物故事體現(xiàn)了民族情感與價值觀。劇中講述了在公元630年至650年間,松贊干布統(tǒng)一整個青藏高原、推廣佛教,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保護水利資源,派吐蕃子弟求學長安等史實,再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展現(xiàn)了藏族堅韌的民族性格。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可以說,藏戲《松贊干布》是歷代黃南藏戲藝人的一個高度濃縮,將歌劇、舞蹈、啞劇融合在了一起,人物臺步、上下場動作、手式指法、身段步法和人物造型,吸收了安多民間舞蹈、法會舞蹈和漢族戲曲的因素,融入了西藏寺院宗教舞蹈、民間舞蹈等,形成了本劇中獨有的藝術風格。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圖片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

音樂唱腔方面則從安多地區(qū)藏族民間說唱、民歌中提煉素材,唱念均用安多方言,道白速度較慢,一方面具有創(chuàng)新性,一方面保留了藏戲的原始形態(tài)儀式,獨具特色。

藏文化中的“活化石”——藏戲

(快搜西藏綜合整理。)

責任編輯:彭婧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2021久精品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