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藏拉薩市的小學生在布達拉宮廣場表演藏戲(2009年8月20日攝)。藏戲起源于公元8世紀到15世紀之間,是一種包括民歌、舞蹈、口述、雜技、宗教儀式等在內的藝術,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在雪頓節(jié)期間拉薩哲蚌寺舉行的展佛儀式和藏戲活動(2012年8月17日攝)。雪頓節(jié)是藏族百姓一年中僅次于藏歷新年的重大節(jié)日,以展佛為序幕,以演藏戲看藏戲、群眾游園為主要內容,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西藏扎什倫布寺的僧人表演“羌姆”(2014年9月26日攝)?!扒寄贰笔且环N宗教舞蹈,也稱“跳神”,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舉行的“寺莫欽波”跳神節(jié)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拉薩市城關區(qū)第二小學的學生在“六一”兒童節(jié)上表演傳統(tǒng)熱巴舞(2011年6月1日攝)。熱巴起源于公元11世紀,是一種由民間流浪藝人班子表演的,以鈴鼓為主,融說唱、歌舞、雜技、氣功、戲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北當雄縣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扎西在畫唐卡(2005年4月25日拍攝)。唐卡一詞源于藏文音譯,意為“佛祖的卷軸畫”,內容以表現(xiàn)藏傳佛教為主,題材涉及歷史、文化、醫(yī)學等諸多領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藏族的百科全書”,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一名藏族兒童在拉薩田間放風箏(2010年9月11日攝)。風箏在藏語中被稱為“甲比”,意為“會飛的紙鳥”,主要流行于拉薩、日喀則等地,放飛技巧主要體現(xiàn)在空中的爭斗玩耍,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在西藏江孜,工人剪去卡墊上的線頭(2011年5月21日攝)。江孜卡墊紡織精密,經久耐用,花紋富有民族傳統(tǒng)特色,顏色鮮艷奪目,已有900多年的制毯歷史,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在西藏尼木,造紙藝人格桑丹增用紗網將紙撈出(2011年6月22日攝)。公元8世紀以來,為譯經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斷學習、借鑒周邊民族先進的造紙技藝,就地取材,生產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藏紙。2006年,藏族造紙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西藏藏醫(yī)院一名醫(yī)生在給病人配藥(2006年9月12日攝)。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藏醫(yī)藥,是藏民族通過長期豐富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博采中醫(yī)學、古印度醫(yī)學和古阿拉伯醫(yī)學之長,逐步形成的傳統(tǒng)醫(yī)學體系,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西藏堆龍德慶縣瑪鄉(xiāng)的農民在春耕儀式上跳起鍋莊舞(2012年3月16日攝)。鍋莊舞是藏族群眾的民間舞蹈,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