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 0891-6325020

數字報系

移動端
您當前的位置:西藏新聞網 > 旅游人文 > 旅游伴侶 > 出游攻略

深山里淘出來的金子

2015年03月21日 11:22    來源:西藏民俗    記者 李佳俊
分享到:    
珞巴族水稻脫粒(腳踩) 冀文正 攝

  十年前就聽說冀文正先生在整理和撰寫有關珞巴族和門巴族風俗文化的專著,一直盼望能先睹為快。冀文正先生是我國最早接觸珞巴族和門巴族民俗文化的先行者,早在五十年代就斷斷續(xù)續(xù)向外界披露過門巴人和珞巴人獨特而又神奇的民俗風情,引起全國廣大讀者和文化界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

    成都時代出版社最近終于正式推出了冀文正的《珞巴族風情錄》和《門巴族風情錄》兩本專著。雖然來的晚了一些,但畢竟是珞巴族和門巴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喜事,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這兩個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比較全面和極其珍貴的資料,是值得慶賀的。

    《珞巴族風情錄》、《門巴族風情錄》——

    我國兩個人數極少的兄弟民族物歷史文化和生活畫卷

    珞巴族、門巴族是聚居在我國喜馬拉雅山區(qū)高山密林中的少數民族。因為人口少,地處邊遠,交通不便,能目睹其風俗民情的人本來就不多,再加之沒有自己的文字,民族古老的歷史文化找不到傳播的渠道,致使外界對他們知之極少以至于被傳言引入歧途。

    《珞巴族風情錄》和《門巴族風情錄》就是二十年來,在我國文化界學人考察和研究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熱潮推動下,在長期田野考察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全面、生動描繪珞、門兩個民族民俗文化的開山之作。

    兩部《風情錄》的謀篇布局不完全一致,但都憑借自己的耳聞目睹、緊緊抓住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事象,分別細致地描繪了珞巴族和門巴族群眾生產生活、社會交往、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通過狩獵、農耕、建筑、飲食、服飾、交際、婚喪、倫理、信仰、宗教、文學、娛樂、禮儀等動態(tài)行為,把這兩個古老、勤勞、聰慧的少數民族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語言質樸,有點有面,栩栩如生,極富情趣。

    以狩獵為例。珞巴族長年藏身于深山峽谷,耕地面積狹小,生活以狩獵為主要來源。出獵是部落的集體行為,行前要舉行隆重儀式殺雞祭祀灶神,女人更要焚燒香柏祈求上天保佑男人平安,男人到了獵場還要祭祀山神,析禱出獵順利。生動表現(xiàn)出珞巴族鬼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狩獵工具只有獵狗和毒箭,獵狗經過專門訓練,得心應手,毒箭是用山里常年生長的一枝篙蒸煮過的楠竹制作的,既與閉塞山區(qū)落后的生產水平相適應,又是千百年狩獵經驗的積累。分配獵物時則實行部落成員人人有份,未能參與的老人和婦女捧著竹酒迎接凱旋歸來的獵人,通宵狂歡,好一幅原始共產主義的歡樂圖!

    婚姻習俗極具情趣。由于珞巴族、門巴族社會尚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女人遠不是交換中的商品,男歡女愛總體來說是相當自由的,繁衍后代是家庭婚姻的的主要目的。珞巴族實行試婚制,讓未來的丈夫在女方家居住三年,既是對女方父母辛勤撫育姑娘的勞動補償,又是對女子能否生育后代的檢驗。門巴族釀制訂婚酒不但工序復雜,釀制時間長久,有的要把泥封的葫蘆埋藏半年到一年,釀酒的女主人還要向酒神虔誠禱告,祈請上蒼保佑,醇香甜美的酒漿預示即將到來的媳婦賢惠勤勞,可見結婚儀式的隆重和家長對兒女寄予的厚望。門巴族的搶婚習俗,珞巴族在婚禮上的刀光劍影并不是真正的械斗,而成為結婚禮儀中一場難得的自娛活動,令觀者和讀者捧腹。自娛性文體活動,在一些交通閉塞缺乏現(xiàn)代化文化設施的民族地區(qū)深受群眾喜愛,只是娛樂方式和娛樂規(guī)模各不相同。

    關于宗教信仰。珞巴族和門巴族雖然與藏族都生活在西藏高原,但是因為所處地理環(huán)境和歷史發(fā)展的差異,宗教信仰也不盡相同。珞巴族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圖騰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英雄崇拜等原始宗教觀念,成為操縱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更改的信條,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半職業(yè)化的“米吉”和“紐布”即巫師是凡人與神鬼對話的橋梁,通過殺雞看肝測算吉兇。門巴族則呈現(xiàn)原始苯教和藏傳佛教兼容的復合狀態(tài),但原始圖騰崇拜在日常生活中仍占支配地位。崇拜神山、鬼神、巫師和喇嘛并存,有的巫師進入寺院充當喇嘛,有的喇嘛也走出寺廟為生病和遭受災難的百姓舉行類似巫師的祈神驅鬼儀式。種種錯綜復雜的宗教信仰狀況,都在冀文正的《風情錄》里有生動形象的描述。

    對珞巴族、門巴族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兩部專著給了我們許多極其生動有趣的描寫。高山急流把兩個民族封閉在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生產生活確實保持著比較原始的落后狀態(tài),刀耕火種,自給自足,商品交換極少,但是人們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對美的追求仍然十分強烈。樹木砍伐后要暴曬數月,在部落規(guī)定的時間點火燃燒,輪值看守,以免發(fā)生火災,并且對刀耕地實施輪休和輪種,以保持土地的肥力,爭取更好的收成。房屋都用結實的原木和粗壯的楠竹搭砌,不用一根鐵釘,誠然與原始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但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對祖先智慧的尊祟。墨脫群眾修建的藤網橋舉世矚目,將數十根藤索連接在江面寬闊、水流湍急的大河兩岸,再把一個個藤圈與跨江藤條編織在一起,成為架設在雅魯藏布江上懸崖絕壁間的一座座空中通道,舒適、驚險而又美觀,即使在具有現(xiàn)代科技知識的人看來,也不能不贊嘆珞巴族、門巴族工匠驚人的智慧和才華。這是兩個愛美的民族,手工編織的花布圍裙,銅鈴和彩石串起來的項鏈,把婦女打扮得嫵媚多姿,男人則頭戴熊皮圓盤帽,耳墜藤索烤制的圓環(huán),外出必須腰挎彎刀和火鐮,顯得威武瀟灑。愛美之心人人皆有,是不受民族、貧富和區(qū)域限制的,只不過隨著物質條件和宗教信仰的差異而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

    《風情景》在記錄現(xiàn)實風俗民情的同時,還收錄了十二篇民間故事,是很有見地的。

    民間故事形象反映出一個民族從遠古到今天的發(fā)展歷程,是認識民族風情及其源流、延續(xù)、變遷的重要載體?!栋妥宓膭?chuàng)始說》雖然過于簡略,記載的卻是一個古老民族的歷史。幾篇以勒布爺爺為主人公的故事表現(xiàn)出珞巴族人民勤勞、智慧和善良的品格。童話《善良的女兒》則生動地記錄了門巴族人民寬厚、友善和尊老的人際關系。這些民間文學作品是民風民情的真實寫照,而滲透在作品骨子里的精髓卻是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認識、倫理道德觀念、理想生活的追求等等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淀,因為文學作品都是按照固有的美學理念創(chuàng)作出來的,比外在的風俗習慣來得更抽象更深刻。

    兩部風情錄對我國少數民族民俗研究工作的啟示

    冀文正先生二十余歲進入墨脫,在花甲之年為我們奉獻出有關珞巴族、門思族民俗風情的開創(chuàng)性專著,受到國內許多著名學者的稱贊。近年來報刊上不斷發(fā)表介紹冀文正先生民俗學研究中老驥伏櫪的學術經歷,委實令人欽佩。但是,面對兩部凝聚著作者一生心血的《風情錄》,我考慮得更多的是,它給我們民俗研究工作帶來的啟迪意義,有哪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可能比著作本身的意義選要深遠。

    五十年代,冀文正作為一個解放西藏的解放軍十八軍戰(zhàn)土最早進入墨脫開展民族工作,開始收集珞巴族和門巴族的風情民俗資料,其實并沒有想當一個民俗學家。因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是共產黨堅定不移的方針政策,也是得以在新開發(fā)地區(qū)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梢哉f他早期的調查研究都是為了給領導機關制定民族政策提供詳實資料。他偶爾發(fā)表的文字引起廣大讀者特別是學術界的重視,不過是意料之外的副產品。從民俗學的角度來說,他當初掌握的資料遠不是全面和深刻的。八十年代,冀文正應國內許多報刊之約撰寫介紹珞巴族、門巴族民俗的文字時,已經年過半百,拿起筆來才意識到理性把握不足,從民俗學的角度回顧往昔的經歷才感到資料欠缺??梢哉f,他名符其實的民俗學文字是在九十年代邊寫作邊學習的艱苦過程中進行的,也迫使他離休以后仍然長期留在西藏,并克服身體和物質上的種種困難多次徒步重返墨脫進行再調查,才得以撰寫出許多具有較高水平的珞巴族、門巴族民俗風情的文字,成為我國有影響的民俗學家,才有了我們今天讀到的這兩部《風情錄》。他對珞巴族、門巴族歷史文化一往情深,不斷學習,反復調查,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確實令人欽佩。

墨脫的藤索橋 冀文正 攝
擠奶的牧民 張鷹 攝
責任編輯:admin    

相關閱讀

    關于我們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xié)議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2021久精品视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