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孜縣拉孜村藏刀技藝傳承人普達瓦坐在自家后院20平方米不到的工作坊里,點燃木炭堆上的一把干草,搖動鼓風機,爐子很快火焰騰騰。一塊方形銅板被普達瓦放置火焰中燒紅,繼而取出,聲名遠揚的拉孜藏刀的制作就從這第一道工序――刀鞘的制胚開始。
普達瓦是拉孜村藏刀技藝的第六代傳人。普達瓦制作的藏刀從刀鞘的制胚、焊接、加固、定邊、刻花、上色,到刀刃的鍛造、銼磨、拋光等,全部12道工序均為純手工制作,材料為銀、鋼板、白銅、木料等,這門家傳的手藝傳續(xù)了100多年。普達瓦說:“材料都按照傳統(tǒng)的要求準備,工藝流程至今一直沒有改變?!?/span>
現(xiàn)年54歲的普達瓦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這門技藝,邊學邊做,所有工序流程了然于胸。普達瓦回憶青年時期學制刀的過程時說:“剛開始學打鐵,而后學了4年鉛筆畫,然后才開始上手雕刻?!?/span>
藏刀具有生產(chǎn)、生活、裝飾等效用,在藏區(qū)被廣泛使用。拉孜藏刀尤以刀刃鋒利、雕工精美而聞名。到普達瓦家族開始制刀的時候,刀鞘和刀柄上呈現(xiàn)出龍、鳳、虎、獅等精致的圖案,使拉孜藏刀的審美價值倍增,同時也加大了雕刻工藝的技術難度。
2008年西藏日喀則地區(qū)拉孜縣的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自治區(qū)每年為普達瓦提供3000元資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保護經(jīng)費。
普達瓦動手給刀鞘制胚的時候,坐在一旁的兒子多吉占堆正將四把初具形態(tài)的刀鞘并排擺在腿上的黑板上。他弓著身子,右手一把小錘,左手一根長釘,專注地分別為一柄柄刀鞘定邊、勾花。
多吉占堆告訴記者,雕刻花紋是整個制刀流程中最耗費時間的工序,一把18厘米的刀鞘,僅單面的圖案,全神貫注地雕刻完成也需要2個小時。
多吉占堆18歲開始由父親手把手教他制刀。為了掌握雕刻花紋這一道工序,他花費了4年時間跟隨一位唐卡師傅學習畫畫?,F(xiàn)在他掌握的花式和圖案要比父親多了許多,心靈手巧的他還為家里的客廳、臥房畫上了七彩的吉祥八寶圖案。
多吉占堆作為普達瓦唯一的兒子,義不容辭地擔負起了傳承人的責任。他告訴記者,制刀的收入在當?shù)馗哌^外出打工的工資。更重要的是,祖上流傳下來的這門技藝,他不能讓其流失。多吉占堆現(xiàn)有一個7歲的兒子,即將入學,多吉占堆希望在合適的時候把制刀技藝傳給他。
父子二人大約兩天時間完成一把20厘米長的藏刀,遠遠滿足不了紛至沓來的訂單。全國各地的顧客通過網(wǎng)絡和報刊了解了拉孜藏刀之后,紛紛匯款訂購,這家人賣刀的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
據(jù)拉孜縣商務局介紹,目前拉孜縣從事傳統(tǒng)制刀行業(yè)的有幾十戶人家,除了名氣響亮的普達瓦,柳鄉(xiāng)孜龍村和曲下鎮(zhèn)曲下村也都保存著傳統(tǒng)的藏刀工藝。孜龍村的鑄刀人次旦旺加,于2009年獲得文化部頒發(fā)認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藏族金屬鍛造技藝(藏刀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拉孜縣民族手工業(yè)加工廠目前正擴大拉孜藏刀的生產(chǎn)規(guī)模,以滿足市場需求。一方面,他們努力將老藝人的精湛技藝傳下來,另一方面讓更多人員參與這個行業(yè),不斷擴大產(chǎn)量。與此同時,拉孜縣還計劃加強藏刀刀鞘、刀柄的外觀設計和刀刃上的光潔度的改制,開拓百年拉孜藏刀更廣闊的市場。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