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藏,最常見的是馬牛羊。山腰地帶,以綿羊山羊居多,河谷地帶則以牦牛為盛。
西藏牦牛比人多。西藏全區(qū)人口260多萬,而西藏牦牛第一產區(qū)那曲存欄300多萬頭,第二產區(qū)昌都存欄120萬多頭。全世界有牦牛1400多萬頭,大都繁衍生息在我國青藏高原及周圍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qū)。我國是世界上擁有牦牛頭數最多的國家,約占全世界85%。
高原人對牦牛極其珍愛。在拉薩布達拉宮西街,屹立著兩尊力拔山兮、氣勢磅礴的牦牛塑雕,底座上赫然刻著四個大字——“高原之寶”。我們感覺,藏民族對牦牛,就像漢民族對龍鳳一樣,是崇拜的圖騰。
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能耐零下30℃~40℃的嚴寒,極限爬高能到6400米處的冰川。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的美稱。老馬識途,牦牛也有認路的本領,遇見沼澤地,它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跟著牦牛走,能躲避險境,是旅游者的向導。牦牛耐勞負重,長途馱載貨物可達100~200公斤,邊走邊放牧采食,日行15公里左右,可連續(xù)馱運數月,往返行程一兩千公里。
昌都地區(qū)農牧局副局長劉文華是著名的畜牧專家,他說,牦牛是一個古老的品種,5000多年前,由中國古羌人在藏北高原羌塘地區(qū)馴化野牦牛而來。目前有四川甘孜九龍牦牛、那曲嘉黎牦牛、甘肅天祝白牦牛等優(yōu)良品種。
牦牛是藏族人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種。我們在西藏采訪時,正值春耕時節(jié)。在農區(qū)的田野里,農民們駕著牦牛種植青稞。我們發(fā)現駕犁的牦牛角上扎著長長的紅纓,背上還有彩色的披肩。遠處是雪山聳立,附近的群山灰黃,眼前的泥土黝黑,牦牛則是移動的鮮艷。好一幅壯美的藏區(qū)畫卷。
牦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它。喝的是牦牛奶,吃的是牦牛肉,燒的是牦牛糞。我們在西藏采訪,經常是天遙路遠,前無村后無店。西藏電臺的其美師傅帶了一包東西讓我們做零食,入口一咬就粉碎,香味撲鼻。他告訴我們,這是牦牛的風干肉。就是將新鮮的牦牛肉掛在陰涼的地方風干?!笆巧H猓俊蔽覀儐査?,“是啊。味道怎么樣?”我們一聽說是生牛肉,都有點害怕。但是,再吃幾塊,就克服了心理障礙。從昌都到那曲的兩天路程中,我們一直吃,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風干牦牛肉。
在牧區(qū),我們看到了地道的藏式帳篷。旁邊有砌成墻的牦牛糞,幾條藏獒在附近巡視,遠處是成群的牛羊。那帳篷頂就是用牦牛腿上的毛編織成的,藏民告訴我們,這個帳篷頂非常神奇。太陽出來時,它就自動張開縫,通風透氣。一下雨,它又自動封閉起來,滴水不漏。牦牛在藏民生活中無可替代,因而藏民對其疼愛有加。除自家食用外,不肯賣掉一頭牛,常以“占有為榮”,用牦牛存欄多少來比富。昌都的牦牛不穿鼻子,耕種時牛不好使,農民就自己用人力來拉播種機。
昌都有個日宰牦牛百頭的屠宰廠,建廠20年來,只屠宰過一頭牦牛。牦牛成群的昌都,市場上的牦牛肉大多是從青海玉樹來的。這里也有牦牛交易,不過不是論斤而是論個賣。同樣是牦牛,本地一頭牦牛比四川甘孜的牦牛要貴一倍。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