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可以領略到一種中國西部、乃至中亞、西亞的風情,人們樂觀、慷慨、隨和、自然。這恐怕與西藏遼闊的地域和相對稀少的人口有關吧?
車技
從西寧到格爾木,雖然海拔已在兩千米以上,但是路面總的來說還算平緩。只是多處修路,很多路面是條件很差的‘工地’路面。但是我們仍能見到坐了七、八個人的‘小面’在我們前面飛快地跑著。而且想超過它還挺不容易。從格爾木開始,隨著海拔的升高,能見到的車型就越來越單調了。
在羊八井之前,實際上已經實行了交通管制。車流被引導到另一條繞行路線,約多跑160公里。而那些敢于冒險的車子,仍可以穿越羊八井。高海拔、泥濘、障礙決定了只有前面說的三種車通過。
甚至連越野能力很強的東風卡車也常常被阻滯在一旁,輕型越野車不得不進行‘場地障礙賽’。初秋,西藏雨水不斷,車子要在泥濘的山坡上探出一條路。而這些山坡又溝壑縱橫,越野難度極大。本來在訓練營遇到過的障礙,由于高海拔的緣故,變得更加難以逾越。我們還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急噪、慌張會導致更大的難度和險情。而且由于時間的拖延,黑暗也會讓整個車隊的進度受阻。(注:在羊八井越野時,需盡量冷靜、果斷地采取最簡練的動作,甚至超水平發(fā)揮。)
GPS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有一個路段被雨水沖成了亂石灘,我們到達那里時,黑暗已經降臨。路沒有了,我們可以涉水。但是朝哪個方向去呢?這不是GPS能解決的。我們只好等候稀稀拉拉的過往的‘東風’,當‘東風’過來的時候,我們仔細地記下他們車輪的軌跡,發(fā)現東風的半個轂轆都浸在水里,我們得涉水了。還記得涉水越野的要領嗎?每個人都知道。但是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即使是一檔掛上四驅低速,也未必能沖過一個看似平緩的障礙,更何況是在‘半個東風轂轆’的水中呢。
豪華會員的加盟和名牌絞盤的使用
蜂鳥越野車俱樂部的活動總是這樣,每次重量級的活動,都會吸收一些家境殷實的豪華會員,這些會員生來不知道什么叫險、什么叫難。但是他們的樂天的性格掩蓋不了越野技巧的不足。
陷在水里了,蜂鳥的那些表情木然的工作人員抬著他們代理的RAMSEY絞盤,利落地裝在蜂鳥車隊每車都有的國際標準插孔上,不一會完成了互救。
豪華會員們歡快地上路了。這一路上他們并不寂寞,蜂鳥在每一部車上都安裝了軍用的‘硅兩瓦’電臺,這些豪華會員又都是通訊兵出身,所以把幾部車的電臺收拾的清晰、可靠。在青藏高原上有時一天跑二十來個小時,要是使用普通對講機,早就在黑暗來臨之前陷入寂寞了。而這次活動使用的電臺則是從車上采電的,只要發(fā)動機能轉,電臺就通,而且‘硅兩瓦’電臺通話距離還特別遠。
距離產生美——神秘而又美麗的西藏
我們不是專業(yè)地理工作者,但是我們對西藏的魅力也感受頗深。從格爾木開上橫空出世的昆侖山,有很長的一段路是沒有人煙甚至是看不到動物的蹤跡的。西藏,這個被青藏高原隔絕的自治區(qū),正是因為沒有一個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過渡,才顯得與內地在很多方面的差異。而這種差異讓我們那么好奇,美麗。
布達拉宮,這座聳立在拉薩河谷中心突起的紅山之上的宮堡始建于公元641年。那個世紀初葉,雅魯藏布江中游的山南地區(qū),以雅隆河谷為中心的雅隆部落崛起,先后滅補爾瓦等部落,逐步統(tǒng)一了西藏地方,松贊干布在我國西部高原建立起強盛的吐蕃奴隸制政權。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贊干布為其‘別建宮室,以居公主’,并‘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谑窃诋敃r的紅山上修建了九百九十九間房子,連山頂紅樓共千間。
布達拉宮的名字得來才有意思呢,由于這個宮堡的宏偉壯觀,虔誠的佛教信徒將其比之為佛教圣地普陀山,而普陀羅的音譯就是布達拉。在拉薩,與布達拉宮遙相呼應的還有全藏最大的寺院——哲蚌寺。
寺院的建筑裝飾風格的統(tǒng)一與豐富多樣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在拉薩大昭寺門前的八角街里的一出藏式酒吧里拍下了各種各樣的服飾,其豐富程度讓我們驚訝。
與北京秀水街媲美的‘侃價’——八角街
不知什么時候,到北京的秀水街購物、侃價成了一種閑趣,甚至外國朋友都知道要到秀水街去采購一些讓他們狂喜的東西。而在拉薩,八角街則是內地與西藏、國外與國內的商品、文化碰撞的地方。藏民們去那里購買他們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游客們則到處搜尋他們認為能帶回故鄉(xiāng)以炫耀西藏之行的工藝品,而且侃價成風。同藏族人侃價與在秀水街略有不同,那是一種挺好的與藏民交往的方式,對話非常的歡快,友好。一般在秀水街,當你說出了你的殺掉報價的一半的底價,扭頭就走時,他若叫你回來,基本上算是能夠如愿了。但是在八角街,你可以照三分之一砍,但是別以為當你扭頭就走時他一定叫你回來,也別以為他叫你回來就一定能成交。
藏刀是很漂亮的民族工藝品,但是在八角街不讓賣。于是很多年輕小伙主動上前向你推銷。那樣子跟從事地下工作似的。當你自以為很得意地狠狠地殺了一番價買下了兩、三把還說得過去的藏刀后。剛才在一邊笑著看熱鬧的一個中年藏族漢子會神氣活現地對你指出,‘你買的刀不好,我這個才是真正的康巴藏刀,還是舊的!’藏刀以康巴地區(qū)的工匠打造的為上品。雖多為手工制作,但材質和工藝相去甚遠。便宜的幾十元一把,貴的可賣數千元……這時我才不得不認真地聽他講藏刀,旁邊的藏人見我如此認真地聽講,也熱情地(我看得出也是善意地)勸我買一把真正的好藏刀……
藏族的工藝品多由白銀、銅、綠松石、紅珊瑚和一種叫什么‘蠟’的黃色石制成的。藏族婦女的首飾一般大而多,一嘟嚕、一嘟嚕的。同藏刀一樣,最貴的工藝品常常是他們佩帶多年甚至傳了幾輩子的,只要你不介意那種濃重的酥油味。
茶館社交
在八角街,我們鉆進了一間茶館,人們喝著酥油茶和甜茶。酥油茶是藏式茶葉的茶湯與酥油高速攪拌而使酥油(其實就是牦牛奶油)分散在茶里的一種熱飲,用暖壺盛上來,倒在咖啡杯大小的杯子里飲用。而甜茶則是有多種奶粉、糖和茶葉調成的熱飲。喝一頓茶可以省一頓飯。我在這個茶館里結識了藏族朋友腦噶,他說,‘來這個飯館喝茶的多是商人,來自其它藏區(qū)的人居多。那些頭上纏紅頭巾的是康巴商人……’這種茶館雖熱鬧,但并不喧鬧,不像那種須扯著嗓子聊天或常聽見服務員為了營造熱鬧氣氛而故意把碗碟摔得爛響的那種‘早茶’。
在全藏最大的寺院哲蚌寺的飯館,那里的有些工作人員甚至聽不懂普通話。你要學著別的客人的樣子拿著一個盤子,親自到鍋臺前‘領’一種藏式蒸餃(也是這里惟一的食品。)那是一種發(fā)面的、牦牛肉餡的小蒸餃。吃起來也利落、蘸著一種特制的辣醬,味道特別好。很多僧侶們也在這里用午餐,他們是因為‘公務’而耽誤了在寺里的午餐才出來的(這里的僧人真有口福)。
在這里,可以領略到一種中國西部、乃至中亞、西亞的風情,人們樂觀、慷慨、隨和、自然。這恐怕與西藏遼闊的地域和相對稀少的人口有關吧?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