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宗山古堡 來自昵圖網
江孜,一段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歷史,一座巍峨不朽的宗山城堡。
1904年“江孜保衛(wèi)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宗山城堡下有一個紀念碑,紀念碑上有碑文。
古代的江孜是西藏第三大城池,曾是連接東南西北的一條重要樞紐和運輸集散重鎮(zhèn)。從日喀則到江孜到浪卡子縣再到拉薩,過去是中尼公路的路段。數年前國家投巨資舍了這個截道和其中的幾座高山,從日喀則另辟新徑,五六個小時,便可直達拉薩。
江孜距日喀則80多公里,從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上看,兩地極其相似,全都是年楚河沖積形成的河谷平原?,F在已有一條寬敞的柏油大道把它們連接起來。
江孜城有著名的白居寺。
白居寺的藏語全稱是“吉祥輪上樂金剛魯希巴壇城儀軌大樂香水海寺”,簡稱“班廓德慶”,是“吉祥輪大樂寺”。
白居寺高三層,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當時西藏黃教(格魯派)尚未取得統(tǒng)治優(yōu)勢,各教派分庭抗禮,相互競爭。因此白居寺里的16個札倉(僧院),黃教、白教(噶舉派)、花教(薩迦派)、紅教(寧瑪派)等,各自占有三五個札倉不等,各打各的鑼,各念各的經。這種兼收并蓄、共存一寺的現象,在西藏眾多的寺院里是罕見的。
寺內各殿掛滿各種風格的“唐卡”,大殿還有一尊8米高的釋迦牟尼銅像。大佛雙腿盤坐,面孔肅然而略有笑意,平舉胸前的右手掌上,足可放下一張桌子。據說,當年鑄造時用去黃銅14000公斤。銅像外鍍有一層黃金,燦爛輝煌。
1904年英國侵略者進攻江孜時,為了刮下佛身上的黃金,竟然用斧頭亂砍。
白居寺有馳名中外的白居塔也稱菩提塔,它是白居寺的標志。塔共有9層,高達32米多。塔身建筑新穎奇特,5層以下四面八角,6層以上呈寶瓶形,塔瓶上部是銅鑄鎏金的“十三天”,也就是在蓮花座上逐漸收攏13層,是代表修成正果所經歷的13個階段。你若在這里游覽,到了這時,你就走過了菩提塔的108個門,77間佛殿、神和經堂。整座塔內擁有異常精美的雕塑和壁畫10萬尊(幅),人們又叫它“十萬佛塔”,因此也就相逢朝拜了十萬個佛。此時,在這里可以極目遠眺江孜平原豐收在即的美景。 據史料記載,白居塔是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動工建造的,用了10年,花工100多萬個。本塔的藏語意思是“流水漩渦處的塔”。
這流水指的就是年楚河。
在過去西藏的各地中,“宗”是常見的,它相當于今天的縣。江孜過去是青藏高原上名氣很大的大宗,所以過去的江孜比現在的縣要大得多。
江孜平原土質肥沃,青稞長勢極好,被譽為西藏的糧倉。
18世紀中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站穩(wěn)腳跟后,貪婪的目光投向了我國的西藏地區(qū)。1888年英軍就曾在亞東挑起過“隆土山戰(zhàn)役”。1903年,英軍又派榮赫鵬率領一萬大軍,從亞東的春丕谷偷越國境,1904年4月占領了江孜。雖然這段歷史,紀念碑文有所記載,但還有這樣一段尚未寫入碑文的史實亦應該記錄在案:那日,江孜軍民緊急行動,組建了一支16000余人的部隊,憑借原始的大刀、長矛和石頭死守城堡,浴血奮戰(zhàn),用血肉之軀與英國遠征軍的洋槍、洋炮相持抗衡了60余天,直至彈盡糧絕,余生跳崖自盡,全軍覆沒,那是寧死不屈啊!
此情景,在《紅河谷》電影中可見一斑。
如今,在宗山的斷壁殘垣中,當年的炮臺旁,依稀可見慘烈悲壯,硝煙似乎還沒有散盡。
宗山城堡,被今人稱之為英雄城。山巒之托,白云藍天之襯,竟顯雄峙、巍然。
作者簡介:
吳傳玖,重慶人,少將軍銜。歷任昆字730部隊軍醫(yī),昆明軍區(qū)直屬怒江邊防軍分區(qū)組織科副科長,云南省軍區(qū)獨立師一團政治處主任,陸軍第十四軍二五零師七四八團政治委員,成都軍區(qū)守備一師一團政治委員,成都軍區(qū)守備一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云南文山邊防軍分區(qū)政治委員,西藏軍區(qū)副政治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會軍事文學委員會原副主任。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