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哲學社會科學界、高等教育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的方向和重點,特別是加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為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培育力量。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上的各類人群歷經(jīng)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記憶的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現(xiàn)狀和理論的闡釋之學,相關學科和課程建設,首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的必然要求。在全國高等教育整體布局中,民族類院校、民族地區(qū)院校以及少數(shù)民族學生較多的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尤為重要,必須跳出只偏重研究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歷史的窠臼。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和課程建設,是消除高校涉民族相關學科設置弊病的客觀需要。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絕不等于漢族文化,相應地,民族學也不應只是少數(shù)民族之學。目前,高校在招生、專業(yè)、課程等方面過于突出民族因素,容易導致師生滋長狹隘民族意識,在相關民族問題研究中過于突出差異性,不利于樹牢“融”的導向、增進共同性的方向。因此,我們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為對象開展研究、教學,為做好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服務。
二、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集群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建設,是學科交叉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融合主軸學科、基礎學科、關聯(lián)學科等,共同培育建設相關學科集群。
一是要凝聚“大”歷史學學科,發(fā)揮主軸支撐作用。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發(fā)展歷程的歷史闡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石,為現(xiàn)狀闡釋和理論闡釋提供根本依托,這決定了“大”歷史學在相關學科集群中的核心作用?!按蟆睔v史學重點包括中華文明史、中國邊疆史、中國考古學、中外交流史、歐亞史等聯(lián)系緊密的次級學科,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的學科知識基干。
二是要培育“新”民族學學科,發(fā)揮理論基礎作用。解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的深層次理論問題,關鍵取決于如何構建全新的自主的民族學學科,融合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以及涉民族學科的理論部分,形成秉承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視野的“新”民族學。重點從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角度解決民族融合和共同體的理論難題,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突破“族別范式”乃至“族際范式”上升到“中華民族共同體范式”,突破西方中心的話語體系和理論體系上升到中華文明的話語體系,建立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極強闡釋力度的科學理論體系。
三是要融通“眾”關聯(lián)學科,發(fā)揮學科聯(lián)動作用。除了“大”歷史學和“新”民族學,還需眾多關聯(lián)學科合力構建學科集群,提供豐富多元的知識和理論資源,主要包括文化學、政治學、法學、地理學、環(huán)境學、醫(yī)藥學等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聯(lián)系緊密的學科。例如,要講清楚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系,要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文明交流互鑒,就要借助政治學、文化學、地理學等多個學科;再如,要講清楚跨境民族、文化紛爭問題,也會涉及法學、地理學、環(huán)境學等學科。眾學科聯(lián)動一體,才能更好地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方方面面提供理論闡釋,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的培育發(fā)展。
三、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課程體系
在學科建設之外,還要從教育學角度思考,如何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其中,課程是相關學科建設的抓手,因此,重中之重是構建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學科課程體系。
一是建立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課程、“中華民族共同體通史”課程為主干的核心課程,并逐漸形成課程體系的第一圈層。這兩門核心課程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為依托,廣泛吸收學界關于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及其史料匯編前沿成果,培育一批專任教師,創(chuàng)新課程設置,逐步打造相關學科課程體系?!爸腥A民族共同體概論”已在國家民委直屬大學推進多年,師資和課程較為成熟,“中華民族共同體通史”則可由全國“三交”史學術成果進一步向教育資源轉化獲得。
二是探索開展以通識教育為核心的教學改革,構建一系列基礎課程。涵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中華文明史”“中國邊疆學”“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工作史”“中華民族與宗教中國化”“新時代民族工作概論”“中華醫(yī)藥學”等必修課和選修課,構建起課程體系的第二圈層。與第一圈層核心課程相比,第二圈層的通識基礎課程觸角更加廣泛。第二圈層課程的構建,可通過對一部分原有課程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等新內容,同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新內容再創(chuàng)設一批新課程。
三是開放建設相關學科課程體系,通過線上特色課程、MOOK 等創(chuàng)新形式,形成“云課堂”體系。這就意味著進一步面向其他高校師生乃至面向全社會提供知識產(chǎn)品,一方面,需要強調利用跨學科師資力量,推動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打造靈活多樣的課程和教育資源;另一方面,需要緊跟時代科技,利用數(shù)字化賦能,實現(xiàn)課程和教育資源與大數(shù)據(jù)平臺對接,不斷向校園內外擴展影響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服務。目前,高校和網(wǎng)絡平臺之間的合作已日益深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網(wǎng)絡“云課堂”已不存在大的技術障礙,關鍵在于如何開放高校相關教育資源,這也是學科集群和課程體系建設不斷構建和完善過程中需要持續(xù)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作者:馮立君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