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第八批援藏干部們即將離別雪域高原,新的一批援藏干部即將開始新一輪援藏。
習近平總書記說:“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這正是援藏干部們一貫堅持的信念。在三年的援藏工作中,廣東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在遠離派出單位和親人的情況下,克服工作生活中的種種困難,發(fā)揚“老西藏精神”,認真履行職能,腳踏實地,扎實工作,得到了鍛煉,作出了應有的成績。在新一輪援藏工作中,筆者認為,援受雙方應良性互動,相互學習,進一步推進對口支援工作。
對口援藏工作是惠及民生的過程,更是凝聚發(fā)展共識、培育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收獲民族團結碩果的過程。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必須同步跟進社會發(fā)展和文化進步,在援助內容上實現從產業(yè)援藏到綜合援藏、全面援藏的轉變。
拓寬多主體互動渠道,擴大交往網絡。西藏的廣大地區(qū)有著與內地不同的文化景象,在援藏工作開展的初期,這可能會影響到援受雙方社會關系網絡的擴大。這就需要推動援受雙方進行多渠道互動,使當地居民在良性互動中從單一的經濟角色轉變?yōu)槎嘀亟巧?,從被動受助者成長為具有主體意識的、具有多重發(fā)展訴求的責任主體。
拓寬相互學習的渠道,增強雙方的適應能力。對個體行動者而言,從傳統到現代化的轉變是一個痛苦的調適過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建立交往關系也是一個調適過程。這意味著無論是援助方還是受援方,都有彼此適應、重新學習的任務。援受雙方只有通過利益相關的實踐,在成果共享的項目建設中相互適應,才能最終促進受援地居民在發(fā)展中的參與程度不斷提升,穩(wěn)步推動受援地實現社會轉型。
在對口援藏實踐中,援受雙方的良性互動和相互學習,會促進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關系網絡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必將推動援藏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向著光明的前景闊步前進。
關于我們 丨聯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