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西藏博物館參觀,一個牢牢地抓住了我的視線。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的今天,能找到一個十幾年前藏族家庭必不可少的土制灶臺確實不容易。那黑亮黑亮的灶面和灶膛燃燒著的火焰,隨著各種各樣灶的產生而逐步退出了城鎮(zhèn)的藏族家居生活,成了歷史,成了懷舊者遙遠的記憶。
嬌氣的龍?zhí)睾筒恢v究的比巴灶
從人類學會鉆木取火的那天起,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灶就應運而生。比如我們西藏,炒青稞用的長形多灶口的灶、榨油時用的橢圓形灶;寺廟用的小屋般的大灶;簡便、簡單的三石灶,還有各種家庭用灶等。
記得生活中常用灶有四種,即家里用的固定灶“龍?zhí)亍?、借鼓風袋助火的最常見的“特布”(土灶)、冬天取暖的“雜拉”(鐵爐子),還有遠行者在野外搭起的三石灶等等。
“龍?zhí)亍笔浅翘罴彝ブ凶畛S玫脑睿钛鄄坏?,多的四五個,最常見的是三個,中間是大火眼,上方左右兩個小火眼。我小時候,家里用的就是這樣的灶。
“龍?zhí)亍笔窃钪凶睢皨蓺狻钡囊粋€,它對柴火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只能燒上等的牛糞和易燃的柴火,必須用白瑪草引火。
比起“龍?zhí)亍?,“比巴”灶是最不講究燃料的灶。除了燃燒時能嗅出怪味的不潔凈的燃料外都可入灶。它的主要燃料是羊糞,它最簡便之處在于燒火時不需引火柴,只要一點未燃燼之灰,而后用鼓風袋給風即可燃燒,而且爐火很旺。
“比巴”是藏族家庭常備的皮制鼓風袋,作用同內地的風箱,這種用鼓風袋助燃的灶通稱比巴灶。在西藏傳說故事中,用比巴灶的爐膛比喻最殘酷的地獄:相傳古如曲旺的媽媽是個魔女,她從不念誦六字真言,古如曲旺每天提醒也沒用。后來他想了一個好辦法,在媽媽常用的織機上、裝羊毛的籃子里、灶臺上,甚至在家中門楣上都掛上小鈴當,并告訴媽媽聽到鈴聲時即誦一次六字真言。媽媽被他說得不耐煩,以后每聽到一聲鈴響,就罵一聲孩子再誦一次六字真言。媽媽對佛教的態(tài)度,使她來世轉生為一只蝎子,而且在一家的“比巴灶”爐膛下受煎熬。
羊皮做的“風箱”
“比巴”,鼓風袋一般是用山羊皮做的,講究的人會把羊毛褪掉再做;鼓風袋伸向火中的吹風管是金屬的;使用時風袋肚中放有一塊圓石以保持平衡,袋口上固定著兩根木條,木條兩邊拴著繩子。用它有一定的技巧:拇指和其他四指抓住袋口,往上打開時袋口張開,往下壓時兩木條并攏夾住袋口,才能送出風,此時動作要諧調,如果不會用,很容易把火星引入而燒壞風袋。鼓風有助燃的作用,濕柴也好、質量差的柴禾也罷,都不在話下,所以家家都非常在意它。富裕家庭的風袋常更新,窮人家可沒有那么雄厚的實力。民間傳說中的阿古頓巴看上了老爺家的新風袋,一天,他帶著自己的漏風袋到老爺家中說:“老爺,您家的風袋聲聽起來不吉利。”老爺怒問:“怎么不吉利?”“您聽,您的風袋在使用時不停地叫‘修古普依、修古普依’(滾出去之意)。”老爺很詫異:“那怎么才能叫出吉祥的聲來?”“您看我的風袋,用起來就唱‘扎西渣拉、扎西渣拉’(吉祥之意)?!崩蠣敱话⒐蓬D巴弄糊涂了,不顧家人反對,遂用自家的好風袋換了阿古頓巴那個破的。
過去燒火的人總是盤腿坐在灶前用風袋鼓風,時間長了腿腳難受。我的家鄉(xiāng)有個叫瑪伊啦的人調整了灶臺和鼓風袋臺、鼓風人的座位高低,解放了鼓風人腿。后來傳出了“如今托瑪伊啦的福,風袋可以站著鼓”的話。
能拎著走的鐵爐
如果說前面介紹的兩種灶是家用固定的,那么雜拉就是可以帶走的,它輕便簡易。雜拉灶最初可能是陶制的,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都是鐵做的。它是三足鐵爐,修長的三條腿撐起一個圓形的爐膛,燒火時,爐膛底部放些易燃的引火荊棘,上面再碼上一圈牛糞餅,然后往爐膛里扔進火種就能毫不費力地著起來,爐子四面通風,火勢很猛,不時有火星噼噼啪啪四處濺開。冬季,人們圍坐在爐火旁,交流著白天的新鮮見聞、講起古老的故事、對唱“次架”(對歌),好不熱鬧、歡快。雜拉讓人最過癮的是人人都可以看到火光的跳動,很符合藏族人的生活習性。藏民族把火看成是人的魂靈,看到火光就會坦然,而看不到火就覺得丟了魂,所以至今農牧區(qū)的人來到拉薩,既使住的地方再好,也常因看不到火而感到惶惶然。
雜拉讓我最難忘的是藏歷新年初一的早上燒“羌古”(一種年飯)的時候。頭天晚上,奶奶就在雜拉里裝好了荊棘和牛糞,初一的早上,在暖暖的被窩里、在似睡非睡之時,瞇著眼睛看著爐膛內燃燒的火焰,喝著奶奶端上來的香噴噴的“羌古”……
由于雜拉輕便、靈活,所以能出租。有人來投宿時,借給他們炊具、雜拉和薪柴,還可以收取一些租金補貼家用。雜拉的優(yōu)點是熱量大,周圍升溫快;但它是漏底,小的和未燃盡的燃料不時地從爐底掉下來,如不勤加柴,爐膛不一會兒就空了,太費燃料。所以民間有雜拉和“巴當”(糌粑口袋,用它揉糌粑比較浪費)是魔鬼堆阿窮發(fā)明的,而把“比巴灶”里燒火和在木碗里吃糌粑這兩種省柴省糧的用具說成是格薩爾發(fā)明的。當然,這種說法沒有什么根據(jù),但善良的人們愿意以這種方式區(qū)別這兩個代表正義和邪惡的人物。
隨地可“撿”到的三石灶
如果說前面這三種灶爐是家庭中使用的,那么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灶就是在野外應急用的。藏族先民在游牧時代,逐水草而居發(fā)明了三石灶。在田間、在草地、在林中、在山里,偶爾能看到沒有人家卻有裊裊炊煙升起,那就是有人在用三石灶。很多年前,在我的家鄉(xiāng)日喀則過林卡時,必須帶的一樣東西就是柴火,每到做飯時,林卡內處處升起炊煙,用的就是這種灶。即使是在今天,生火做飯的條件如此優(yōu)越,仍有人對野炊情有獨鐘,人們喜歡的是那種情調,喜歡在野外燒茶,喜歡在水美草肥的地方搭上三石灶,即使路過縣城飯館時也不愿停下來?,F(xiàn)在在野外燒茶,不用像過去那樣找牛糞,而是點燃汽車噴燈一會兒功夫就把茶燒好了。它雖然沒有用三石灶的情趣,但也給喜愛野炊的人同樣帶來樂趣。曾經有這么一個笑話,有一個常年在基層工作的干部去北京,到天安門廣場時,他對屬下說:“這個地方這么大,我們在這兒休息,燒茶吃飯,你趕快去找三塊石頭搭上灶?!边@純粹是個胡編的笑話,但從中不難看出藏族對野炊的熱愛。
立灶和成家
灶在藏民族幾千年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自然也形成了許多有關灶的風俗習慣。一個人從家庭中分離出來,另立門戶獨立生活時, 就稱“特祖”,意為另立爐灶,之后擇吉日請親朋好友上門慶賀,這就是“特布羌”,即祝賀另起爐灶;搬進新居時在舉行喬遷儀式之前也要舉行“特布羌”儀式。如今的年輕人離開父母另起爐灶時,仍保留著這一習俗,不過現(xiàn)在是把哈達掛在煤氣灶上。
民間傳統(tǒng)說,富裕的家庭是“炊煙不間斷的生活”,在民間故事里,描寫窮人的貧苦困境時有個形象的比喻:“從一個鼠洞一樣的小房子里,冒出一根馬尾絲般的炊煙”;舊政府在攤派差稅時,把每個差戶說成是“冒煙門戶”,把能冒出煙的地方當成是一戶人家。
敬灶神 有禁忌
每個家庭的灶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藏族人說灶有灶神,也存在龍女,在迎接新年的大掃除過后,每家每戶都要在灶上方的墻上用面粉點畫標志龍女化身的蝎子,還在灶旁點畫象征吉祥的圖案和文字以祈求來年得到灶神的保佑,茶食香甜富足;有些大的家庭在砌灶時,把珊瑚等名貴物品鑲在灶上,構成“雍仲”等圖案,祈求家業(yè)昌盛;有些家庭把歷史人物或活佛用過的古灶作為圣物代代相傳,說這種灶做出來的飯菜香甜可口。據(jù)說康馬縣有一戶家庭仍保存有一千多年前祿東贊用過的土灶。
有些寺廟里為僧人做茶的灶體積很大,據(jù)前輩介紹,在砌這種灶時要做聚味法事活動,這樣的灶做的食物雖然是粗茶淡飯,但營養(yǎng)味道比得上山珍海味。由于人們深信灶神的存在,所以在灶內不能燒不潔凈的燃料,比如骨頭、狗貓屎、人糞、毛發(fā)等臟物,即使在燃料極為缺乏的年代里,人們也不敢??净饡r不能赤腳或裸露身體,不能跨過灶臺。如果觸犯了灶神,“龍女”就會讓你的臉上或身上長皰作為懲罰。有些家庭的灶神很嚴厲,如果吃魚,不能到廚房和正房去做,只能在院子里做院子里吃。不生火時灶口不能空著,尤其是中央灶口上必須坐上鍋,空著主灶口視為不吉利。在野外用過三石灶后,必須在余火上撒點糌粑,在灶石上點放糌粑慰勞神靈。有些家庭主婦早上打完酥油茶后,往灶臺上倒一點,表示給神靈獻上了第一道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藏族人的生活和觀念也在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傳統(tǒng)的土灶被鐵爐子取代,而后是煤油爐、電爐走進城鎮(zhèn)家庭生活,而現(xiàn)在汽化爐成為了灶具的主流。十幾年前,當太陽灶落戶西藏時,好多人看上了它不用燒柴很經濟干凈的特點,但又擔心這樣會勞累了太陽。然而時間和實踐讓人們體會到了太陽灶的方便實惠,短短十幾年時間,太陽灶就成了西藏人不可或缺的灶具之一。如今內地人常用的蜂窩煤也走進了藏族家庭。
藏族家庭爐灶。
寺廟里的大爐灶。金志國攝
野炊時的三石灶。金志國攝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