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貢嘎縣姐德秀鎮(zhèn)克西村,在西藏的山南地區(qū),雅魯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區(qū)是西藏農(nóng)業(yè)文化的發(fā)祥地,自古以來有“西藏糧倉”的美稱。在西藏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具有代表性。
調查以克西村為主,同時走訪了扎囊縣的扎塘村和乃東縣的卡朵村。寫作時還用了一點別的地方的有關資料。
青稞,藏語名叫“耐”(nas),成品糧名叫“?!?,有時人們也稱原糧為“祝”(Vbrug)。青稞按色分白、黑、藍、紫、褐多樣,按芒分長芒、短芒、鉤芒、無芒數(shù)種,按生長期又分為“冬青稞”、“春青稞”以及早熟、中熟、晚熟青稞等等,都屬大麥的一種,籽實沒有外殼,所以稱為“裸大麥”、“米大麥”。青稞是青藏高原居民種植的主要作物,栽培歷史悠久,播種面積大,約占西藏糧食作物的一半,在高寒地帶則占到糧食的80%以上。
青稞的秸草名叫“散巴”(gzan pa),質地柔軟,是很好的飼料。
克西村一帶,青稞播種的時間是藏歷3月5日開始,斷斷續(xù)續(xù)一直到月底。播種的準備從前一年的秋冬就開始了:頭年秋收后,灌一次水,待稍干后,犁一遍地,臨近冬天,再灌一次水,用一種叫“夏拉”(bshal la)的耙子耙一遍?!跋睦睘殚L方形木框,前后有兩排木齒,齒長4寸。耙地時,用馬或牦?;蜿恳肆ⅰ跋睦敝?。進入冬季后再灌一次水,保墑。轉年春天,約在藏歷年前后,用一種叫做“妥”(tho ba)的榔頭密密地打一遍土垡。藏歷年后上農(nóng)家肥。克西村的農(nóng)家肥,主要是騾、馬、驢、豬、狗、雞和人的糞便,其中唯獨沒有牛羊糞,因為這兩樣東西是當?shù)氐闹饕剂?,不直接用為肥料,燒過的牛羊糞灰,才用來墊圈積肥。向田間運送肥料時,將肥料裝在牛毛袋子里,用毛驢馱載,運到田間的肥料,分成堆,用土蓋住。至此,春耕的準備就做好了。
為了青稞的豐收,要舉行多次祭神儀式。
藏歷年初二祭水神,初三祭山神。2001年正月初二這一天,我們目睹了雅魯藏布江邊扎塘村祭水神的場面。這天一大早,村里的男性居民身穿氆氌藏裝,來到江邊,把過年的油炸食品供在一棵樹下,樹梢上掛滿祈禱好運的經(jīng)幡,他們相信風吹經(jīng)幡,每一拂動,就等于誦經(jīng)一次。過了一會,大家向地頭的桑堆上,添些小葉杜鵑、艾蒿、糌粑、青稞粒和青稞酒。最后,眾人背朝雅魯藏布江,面向扎塘村所有的田地,站成一排,右手捏一撮糌粑,一齊高呼三遍“拉索羅!”即“祭神了!”同時將手中的糌粑拋向空中,儀式結束。之后,大家互相敬酒致意。一年中的每一杯酒,沒有推辭的道理,你敬我喝,我敬你喝,在地邊喝遍了各家的酒,方才家家扶得醉人歸。
歸途中,要到田間土地神位處獻上過年的油炸食品,煨桑,祭祀土地神。土地神位,是用土坯砌成的一間簡易小房,內無塑像,藏語謂之“杰康”(rgyal hhsng);所供之神謂之“杰布”(rgyal po),墻壁上涂著白色,表明所供奉的為善神,習慣上稱之為“鄉(xiāng)神”,亦即土地神。土地神廟前有一個土坯砌的上方下圓的爐子,下有火門,上有煙簡,用于煨桑。
藏歷1月21日,是個吉祥的日子,農(nóng)人們在這一天舉行春耕儀式。我們在山南地區(qū)乃東縣卡朵村參加了他們的儀式。早晨,在村委會的田中央擺起藏桌和卡墊,桌前豎起九宮八卦日唐卡、經(jīng)幡與紅旗,九宮八卦圖唐卡、經(jīng)幡、紅旗上系著哈達,桌上擺著油炸食品、切瑪盒、青稞酒等獻給土地神的供品。供桌前的農(nóng)田里,用柏枝、艾蒿、小葉杜鵑、糌粑等材料煨起了香煙,藏語謂之“桑當(sang btang)”。祭祀神佛的煙供祭品,可譯為“煙供”。若風吹火旺時,要用青稞酒壓住明火,使其總是青煙裊裊,縈繞在田間,也縈繞在人們的心里。從寺院里請來的僧人坐在桌邊的卡墊上,不停地誦經(jīng),祈求土地神保佑,青的得種,黃的得收。打扮得煥然一新的耕牛和手扶拖拉機早早地等候在地頭。太陽滿川時分,村民二三人為一組,結成祝福吉祥的隊伍。女人捧著“卓素切瑪(gro so pbye mar)”(五谷斗),端著青稞酒碗,男人舉著哈達,端著青稞酒壺,相互祝賀。他們先給前額上戴有紅纓子,頸項上掛著鈴襠,打扮得很漂亮的耕牛獻上哈達,把哈達拴在二牛抬杠上,還要在牛角和二牛抬杠上貼上三片酥油花,以示吉祥。然后給耕牛敬青稞酒。抓住牛鼻圈向上提,使牛嘴張開,往牛嘴里灌三碗青稞酒。喝慣了青稞酒的耕牛,舌頭伸得老長,搖頭晃腦地等待著,要嘗遍村里各家的美酒——按規(guī)矩,每家每戶都要向它敬酒,因為俗傳這天是耕牛的節(jié)日。沒有耕牛的人家,開來了手扶拖拉機,機器雖然不會喝酒,但禮數(shù)是不能少的,也為它獻上哈達,在前面的橫梁上,點上三片酥油花。做完了這一切,才輪到給耕牛的主人和拖拉機手敬酒。先請他們吃祝福吉祥的“切瑪(phye mar)”,漢語也叫吉祥盒。每逢節(jié)慶,這是藏家人必備的吉祥物。它象征著主人家庭幸福、祥和、富裕、安寧?!扒鞋敗睘槟局粕挝骞榷?,繪有吉祥圖案,分兩格,左格內盛有酥油糌粑糕,右格內盛滿炒熟的青稞麥粒,其上插有五彩麥穗和“洛薩梅朵(即漢萊穗,其穗可泡出很好看的紅顏色,中原有些地方家有喜事時用它在饅頭上點紅)”。各家的女主人輪番獻上“切瑪”時,被敬之人從“切瑪”中取一撮酥油糌粑糕向空中揮撒三下,以示祭祀三界神靈,再取一兩粒炒青稞放進嘴里,說一聲“扎西德勒”,表示祝福。這時男主人還要向祝福他的人獻上一條哈達,一樣地表示祝福。最后才敬青稞酒。青稞酒盛在陶壺里,壺沿和壺嘴貼著酥油花,壺頸上系著哈達,碗沿上也貼著三片酥油花,酥油花和哈達都是吉祥的象征。這時喝酒,可以用敬酒人的專用銀碗,也可以用自己懷里揣的碗,但“三口一杯”的規(guī)矩是不變的:飲酒前,先用右手無名指蘸點酒向空中揮撒三下,祭祀三界神靈后,先啜飲一口,添滿,再喝,再添,第三次添滿后,一飲而盡。能飲者“三口一杯”開懷暢飲,不善飲者也要用右手無名指蘸點酒向空中揮撒三下后抿一點碗中之酒,表示喝過了。喝到盡興時,牛醉人興奮,田間地頭人聲鼎沸,男人們揚鞭高呼一聲“開犁!”扶犁輕輕從田間劃過,女人們在后面撒種,表示開犁與播種。眾人一起將公田種完,男女對面各站成一排,女人用八齒耙耙地,邊耙邊退,男人用鐵鍬平地,邊平邊進,然后,掉頭返回,再來一遍,就種好了。種完之后聚集在一起,以桑煙火堆為中心,男女各半圍成一圈,跳圓圈舞,藏語謂之“果諧”(Sgor gzhas),跳舞時,男唱女和,女唱男隨,此起彼伏,其樂融融,舞著唱著時,還不斷有人敬酒助興,男人們非常瀟灑地從懷中掏出碗來接酒,沒帶碗的人則用右手手心接酒喝,喝著舞著,盡興而歸。
舉行過儀式之后,克西村的人就斷斷續(xù)續(xù)地播種青稞。在這里,青稞的播種面積占到土地的一半以上。春天里,首先播種的是青稞。輪到誰家播種,親朋都來相助。來幫忙的,一般是親戚和關系密切的鄰居。主人要為來幫忙的人提供飲食,為牲畜準備飼料。來幫忙的人自帶工具,只管干活。參加勞動的人要在地頭吃兩頓飯,喝幾道茶。每干一小時左右,就要歇一會兒,在地頭上圍成一圈,席地而坐,喝清茶或青稞酒解渴,解渴不用酥油茶。主餐是酥油糌粑,里面還有細酪粉,食時香甜且脆,與酥油茶呷著吃,副食為豬肉粉條燉土豆白菜湯。扶犁的人最辛苦,單獨享用主人為他準備的風干羊前腿。他將羊前腿放在腿上,用刀子一片一片地削著吃,還不時地呷青稞酒。人吃午飯時,牛也要吃東西,把青稞面摻到青稞酒渣里,捏成碗大的坨,塞進牛嘴里,喂上好幾坨,讓它慢慢地享受。勞動間歇時,人喝茶或青稞酒,給牛喂青稞秸草。
播種青稞,用的是傳統(tǒng)的點播法,有兩樣專用工具,就是攪棍和氆氌袋。攪棍,長30厘米,寬5厘米,是將一尬木板削成雙刃刀形的工具,藏語叫“攪播”。氆氌袋叫“攪貝”,是用羊毛織成的小口袋,本色為主,間有雜色,長27厘米,寬19厘米,有帶,內裝青稞種子。使用時,將帶子拴在腰間,袋子吊在腹部,右手點穴,左手從袋子里抓一把種子,每穴撒幾粒,抓一把大約點播60個穴,每穴以7—8粒為宜。每天早上,主人把種子拿到田間以后,打開袋子,從地里檢一塊白石或土塊放進袋子里,藏語稱這石塊或土塊為“酸朵”,意為“種子石”。放入袋內用青稞將“種子石”埋起來,不能讓人看見。下午回家時,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將“種子石”埋在地里,習俗認為,這樣做過福運就是自己的了。埋石的時間不能太晚、不能讓天上的星星照見,否則就認為失去了福運。
每年第一天開犁時,有招運納吉的逗趣活動,四個男人用鍬把地里的農(nóng)家糞堆攤開時,揚一鍬,往前打一個滾,戲鬧一番,逗得眾人開懷大笑。愛開玩笑的人還不時地丟個土塊什么的調逗別人,如果對方不示弱,便上前迎戰(zhàn),雙方便摔起跤來,贏了的人認為今年我的運氣比你好,譏笑對方一番后,使得意洋洋地吹著口哨,揮鞭開犁,兩頭牦牛拉犁,即二牛抬杠。其他人也隨著干起活來,他們邁著悠雅的舞恣,唱著悠揚的勞動歌,揮舞著榔頭撫平犁溝。置身此景,必生疑問:是在娛樂?是在勞動。是在勞動?是在娛樂。男人們唱之舞之整平土地時,六位婦女已在地頭上站成一排,開始點播青稞,說著笑著,不時地戲鬧成一片,全無勞累的樣子,令人嘆為觀之。青稞,除了點播,還有點、撒混合的播法。在點播前,犁地的時候就在犁溝里撒一遍種子,待犁過整平土地以后,又在上面點播一遍,目的是多打些糧食。點播完后,就算種好了,不打土塊,也不耙,茶碗大的干土塊滿目皆是。問其原由,答日:人少地多,夠吃就行。這樣點播的青稞出苗后呈束狀,耐旱,且能防風,產(chǎn)量也高。秋收時,一束一把,很好拔。
克西村人在播種自家的好地時有一種“偷酒”的習俗。春播時節(jié),家家備有上好的青稞酒。他們的地有優(yōu)劣之分,輪到種好地時,情緒高漲起來的年輕人需要刺激一番,以示慶祝,就去偷別人家的酒喝。若偷到了,拿到地里大家一起享用,說明運氣好,把別人家的福氣偷來了,喜不自禁。也有“偷酒”不成功的時候,若對方早有防備,捉住偷酒人,用糌耙和青稞酒渣把偷酒入渾身上下及頭上抹個遍,然后猛灌青稞酒,讓他喝個夠。等折騰夠了,送給他一壺好酒,讓其背回去與地里干活的人一起同樂。
青稞出苗后,在地邊立一撂帶草的土坯。向人們暗示這塊地已出苗了,人不能踩,畜不得吃。
進入夏季后,婦女下地干活,不能光著上身,也不能光著頭,必須戴頭巾。否則要下冰雹。
藏歷8月15日以后,進入青稞收獲季節(jié)。進入收獲季節(jié)以后,克西村人和西藏其它地方的人一樣,要過一個慶祝豐收的“望果節(jié)”。“望”,藏語意為“田地”,“果”意為“轉圈”,合起來意為“轉田埂”。望果節(jié)無固定的日期,根據(jù)各村的青稞成熟的時間確定。收割青稞的前幾天擇吉日舉行,歷時三天。節(jié)日期間,在青山綠水,豐收在望的景色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一齊慶祝一年中最開心的節(jié)日。第一天每家派一人到附近寺院請出佛像和大藏經(jīng)《甘珠爾》和《丹珠爾》經(jīng)卷。背上經(jīng)卷,手持彩旗,抬著佛像和哈達所成的青稞穗豐收塔,到成熟了的青稞田頭繞行,表示神佛與人同樂,感謝神佛保佑,一年中風調雨順,青的得種,黃的得收。還有一層意思是:再過兩天就要收割了,請神佛保佑,順利收割完畢,顆粒歸倉。當轉田埂的隊伍經(jīng)過田間供土地神的“杰康”時,要往上面插經(jīng)幡,煨桑,祭土地神。第二天在村中舉行賽馬活動。第三天親朋好友聚會,喝酒,唱歌跳舞。第四天將佛像、經(jīng)卷送還寺院后就開始收割了。
克西人收割青稞,地皮軟活的地里用手拔,連根拔起。不好拔的地用鐮刀。過去主要靠毛驢馱運,現(xiàn)在則驢馱與拖拉機并用。
青稞上場后,脫粒的工作過去是趕一群毛驢在上面踩,俗語謂之踩場。一邊踩場,一邊用連枷打,現(xiàn)在多用碌碡,馬拉碌碡碾場時,要幾次翻場再碾,還要輔助用連枷拍打。打場之后,用八齒耙、雙齒本杈、推板等工具起場。起場完畢,在場邊插一經(jīng)幡,看經(jīng)幡的飄動,判別風向,用四齒木杈揚場(拉薩附近的農(nóng)村則用木锨揚場),將青稞粒與碎草分離,再用篩子和簸箕收拾干凈,裝在牛毛袋子里,用毛驢馱運回家收藏。踩場用毛驢也用牦牛,在日喀則地區(qū)用牛踩場時,還伴有好聽的踩場歌謠:
踩青稞是牛的緣分,
勞動時候不要懶惰;
你的蹄子是鐵蹄子,
望現(xiàn)在踩馬上就踩。
達娃東杰母牛,
派你踩踏禾穗;
如若不去踩踏,
還回我的飼料;
望下比上還碎,
望糧比草更多。
拉薩市林周縣農(nóng)村有利用外地牦牛踩場的習俗。從前,每到秋季,那曲地區(qū)的牧民,用牦牛馱著鹽巴前往農(nóng)區(qū)交換糧食和生活用品,牦牛馱隊來到農(nóng)區(qū),正是秋收打場的前夕,馱鹽人卸下鹽之后,一邊放牧,一邊等待青稞上場。青稞上場以后,農(nóng)民就雇用牧民的牦牛踩場。打出了新糧食,與牧民就地交換。農(nóng)民用青稞交換牧民的鹽巴和酥油,交換過后牧民們就高興地返回那曲牧區(qū)老家。
收藏青稞有專門的地方,過去一般在倉庫的一角,用土坯砌成長方形糧倉,專門存放青稞。這種方法現(xiàn)在仍然有人使用,但更多的人則改用牛毛袋和塑料編織袋盛裝青稞,碼在墻邊。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一些的人家,逛物資交流會時,從市場上買來用柳條編的圓形糧囤,囤上有蓋,用來存放青稞,隔潮,防霉,好處很多。這種糧囤產(chǎn)在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昌果鄉(xiāng)。
收了青稞之后,一要做糌粑,二要釀青稞酒。
磨糌耙講究季節(jié)。一般情況下,一年磨兩次糌耙,藏歷7月一次,來年2月一次??宋鞔宓娜苏J為,這兩個月磨的糌粑味香好吃,這其中7月磨成的更好。磨糌粑前,先將青稞用水洗一遍,曬干后炒一遍,然后在水磨上磨過。村上有供村人炒青稞用的公房,只有一間,坐東朝西,三面環(huán)墻,一面敞著,北墻下有一排土坯砌的簡易鍋灶。一個火門連著五個鍋眼。炒青棵用荊刺作燃料,這種燃料火硬。炒青稞時,將五個炒鍋依次放在五個火眼上,鍋里裝上沙子,待沙子燒熱后,倒入青稞少許,用一把活動本柄上的卡口卡住鍋沿,上下翻動,由外向里依次變換炒鍋的位置,等青稞爆裂后,倒入鐵篩中,篩出沙子,留下青稞。炒好的青棵拿到水磨一磨,磨出來的就是糌粑。磨好的糌粑裝入牛毛口袋,敞著口放在家中的倉庫里,從倉庫里取一些糌粑放在糌粑盒里。糌粑盒為本質,桶狀,有蓋,平時放在廚房中央柱子根下的桌子上,隨用隨取。
用青稞釀成的酒就叫青稞酒,藏語謂之“羌”,酒精度約與啤酒同,是西藏人不可或缺的飲料。
藏族民間普遍認為青稞是神的谷物,克西村里的人姑娘出嫁,上馬下馬都要在大門前擺一張桌子,桌子中央用青稞撒一個吉祥圖案,用哈達將圖案蓋住,又在哈達上面放一袋青稞,家人背新娘出門后,讓她站在桌面的青稞袋上,然后由男方娶親人接走。到男家大門口,又是讓她站在男家門口桌面的青稞袋上,待女方親人的歌聲唱開了男家的大門,才將新人從青稞袋上背進男家。
親朋好友給新人的禮物中,必定要有一袋青稞。娘家人也要送青稞,這是新人的父母作為家庭財產(chǎn)的一部分分割給孩子的,表示父母為孩子成家立業(yè)做出了安排。
青稞和青稞做成的糌粑和青稞酒,貫穿在克西村人生產(chǎn)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幾歲時節(jié)慶。婚喪嫁娶、新居落成、喬遷之喜、祈禱神靈種種場合都少不了青稞。關于青稞,克西人有道不盡的話題。相傳遠古的時候,藏族的祖先獼猴與魔女,按佛祖的指點,在雅碧貢布日山上結為夫妻。他們的后代因林中的果實枯竭,日子過得很凄慘,這番景象感動了上蒼,觀世音菩薩不忍目睹,奏請佛祖恩準,從須彌山上取出五谷種子撒向人間,觀世音菩薩撒下的種子落在了雅礱河谷澤當?shù)胤揭粋€叫撒拉的村子里,長出了青稞,有了糧食,獼猴和魔女的后代才擺脫了困境繁衍下來。養(yǎng)育了藏族祖先的那塊青稞地,就是澤當鎮(zhèn)的撒拉村,這是西藏的第一塊青稞地。這個故事,在山南境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貢嘎縣地方志辦公室的曲桑同志是克西村人,他講述了小時候在村聽來的關于青稞種子的故事有頭有尾:當年藏王松贊干布迎娶大唐文成公主進藏時,文成公主聽說西藏人以牛羊肉為主食,沒有糧食,人們的日于過得很窮,她想帶些糧食種子進藏,又怕大唐皇帝不讓帶,就把青稞種于藏在陰戶里帶進了西藏。從長安到吐蕃拉薩,路途遙遠,天長日久,青稞種子就長成了陰戶的樣子。文成公主帶來的青稞種子,撒向雪域大地,這里的人們才有了糌耙吃,才有了青稞酒喝。日子富裕起來以后,有人開始糟蹋糧食,他們竟然用青稞餅打牛角為娛樂,打斷了螞蟻的腰;螞蟻一氣之下告到了文成公主那里。文成公主很生氣,為螞蟻主持公道,來到青稞地里,要把所有的青稞都拔掉,拔到剩下一株時,有一條狗急了,上前請求把這最后一株青稞留給它當口糧,公主起了憐憫之情,就答應了它的請求?,F(xiàn)在我們吃和用的青稞,都是沾了狗的光,因狗而得富,有了糌粑吃,有了青稞酒喝。這也是西藏人特別愛狗的原因之一。
糌粑水磨房外景
新年春耕儀式全村人要一起慶賀
揚青稞的婦女
磨青稞的婦女
炒青稞的婦女
青稞成熟季節(jié)村民和寺廟僧人在田頭舉行宗教儀式
馬踏青稞場
勞動間隙人們在場頭喝茶吃糌粑
貢布地區(qū)的水磨房
炒青稞
吃糌粑時把糌粑放入特制的皮囊內,倒入少量的酥油茶經(jīng)過揉搓即可食用,有時也可直接放入碗內手抓食用。
在水磨房的年青人
烙餅的老人
寺廟僧人正在切用糌粑、奶渣制成的一種糕點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