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路上的狗都是醉的。朋友土登達瓦這樣對我講述他親歷的藏歷新年。
藏族同胞對藏歷新年的重視程度絕不亞于我們對春節(jié)的投入。幾乎提前一個月,他們就陸續(xù)進入過年的狀態(tài),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積極投身各項準備工作中。
那么,地道的藏歷新年到底是什么樣的?怎樣才能體驗到一個地道的藏歷新年?
我的答案是:住進藏族同胞家里去,跟他們一起過年。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因為我自己就曾住進土登達瓦家,跟他們一起過了一個終身難忘的藏歷新年。
原味藏歷年·年貨
沖賽康:年味和藏味濃得化不開
如果你初次闖進賽康,一定會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土登達瓦全家非常熱情,把我當成自家閨女看待。我很喜歡家里這種安靜和諧的氛圍,每天跟他們起居作息,感覺內心平和了許多。尤其是他們在供奉佛像的房間里祈禱朝拜時,我也會默默地跟著阿媽雙手合計,祈愿這個家永遠和諧美滿,祈愿這個藏歷新年會帶給我終身不忘的美好記憶。
進入過年的倒計時階段,我和土登接到的最重要任務就是采購年貨。作為初次進藏的游客,我一直以為他們采購年貨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八廓街,因為那里的貨品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但土登告訴我,到八廓街逛街購物的只會是來自各地的游客,地道的拉薩人則會到八廓街背后的沖賽康市場購物。沖賽康是拉薩城最古老的集市,也最能體現(xiàn)拉薩古城的傳統(tǒng)面貌和生活習俗。
也許是過于狹窄,也許新年臨近,超乎想像的人氣使本不闊綽的沖賽康顯得越發(fā)擁擠,而豐盛的年貨讓這里顯得超乎想象的熱鬧。拎著大包小包置辦年貨的藏族同胞,有拉薩本地的,有來自牧區(qū)的,還有利用農閑時間從四川、青海等地趕來朝圣順便購物的。在這里擺攤叫賣年貨的,除了拉薩城里的商販,還有把自家制作的過年用品拿來販賣的本地市民。街邊的小攤、路邊的小店,市場內的攤位上,塞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新年的氛圍就這樣充滿這里的每個角落,年味和藏味都濃郁得化不開。
如果你初次闖進沖賽康,一定會眼花繚亂,不知所措。我們幸虧有出門前阿媽親授的“錦囊”,一切只要按單采買就萬事大吉。阿媽開列的年貨清單如下:青稞苗、五彩經幡、青稞花、酥油花、切瑪盒、香布等新年必備裝飾用品;風干牛肉、奶酪、糖果等新年必備食物。
在萬紫千紅的年貨市場,最吸引眼球,也最有生命力的就是那一盤盤一框框青稞幼苗。從前,每到藏歷十二月,藏族人家就會在自家水盆里泡上青稞種子,新年時就將綠油油的幼苗擺到佛龕桌幾上,預祝來年糧食豐收,同時也為家里帶來盎然生機,預示新年新氣象。
在青果幼苗流行的同時,用紅、黃、綠等顏色染得色彩斑斕的干青稞花,也是家家必備的搶手年貨,一般用來裝點切瑪盒。跟青稞花搭配的還有一串串紅花,土登說,那叫“過年花”。貼切的名字注定其銷量跟青稞花一樣不俗。
對于篤信佛教的藏族同胞來說,房前屋后掛上五彩經幡,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講究些的人家還會在橋上、山頂?shù)蕊@眼的地方掛上大幅經幡。這些經幡也是年貨市場的主打產品,我們買了一大卷。土登說,阿媽每年都會到很多地方掛經幡。
除了掛經幡,家家戶戶更換窗戶、門前和房頂?shù)尼♂R彩潜夭豢缮俚?。藏族同胞將這些帷幔稱為香布。拆下舊的換新的。以示辭舊迎新。
購置了這些裝飾用品,少不了再買上一個切瑪盒。這種藏式五谷斗,將是過年期間的重要角色,人們端上切瑪拜年兇宅,跟我們春節(jié)期間舞龍舞獅上門拜年類似。切瑪盒里屆時會盛上酥油拌過的糌粑、炒麥粒和人參果等食品,并插上五彩的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等。怎一個炫麗了得!
年貨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應該是酥油花。據土登介紹,制作酥油花跟雕塑類似,要先用草束、麻繩、竹竿、木棍等扎成“骨架”,然后往酥油中糅進各色礦物質顏料制成五顏六色的膏狀原料,用來“做胚胎”,最后將塑好的酥油花用鐵絲一一組裝到位,固定到木板或盆里。這種雪域高原特有的藝術品,抱在手里,擺在家里,你都 能感受到一份特別的分量。
沖賽康市場的這次采購經歷,讓我們收獲了沉甸甸的新年愿望。土登還帶我見識了各式各樣的藏式油炸食品“卡賽”,像耳朵的“苦過”,長條形的“那夏”,圓盤狀的“不魯”,以及大麻花似的“木東”,讓我飽了眼福的同時,也狠咽了一通口水。
歷味藏歷年·藏裝
做新衣:給心情換上新裝
很多初次進藏的游客腦海里有一種錯誤的印象,認為藏族傳統(tǒng)服裝有多花哨,多夸張,實際上那多半是郎瑪廳里的表演服。
和我們過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類似,藏歷新年到來前,藏族同胞也普遍有置辦新衣的習慣?,F(xiàn)在拉薩街頭雖然隨處可見各種檔次的服裝店,但如果要搞定一身妥貼的藏裝,最好的選擇仍然是量身訂制。
由于西藏各地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各地服裝款式也有很大差別。比如藏北高寒牧區(qū)的牧民,一年到頭幾乎都穿皮袍,光面朝外,前襟、后背、袖口用彩線縫出大幅圖案;東南地區(qū)的工布服裝最具代表性的則是“谷休”,寬大的無袖袍,男式“谷休”從腰部束扎,下擺不膝,女式“谷休”下擺卻垂至腳面。
至于拉薩本地藏裝款式,卻刪繁就簡,符合現(xiàn)代時常潮流。土登告訴我,以前的拉薩人穿藏裝,無論男女都系腰帶,而且要在腰后打出漂亮的結子。后來改良的女式藏裝則不再另配腰帶,直接縫在裙子上,穿起來既美觀又方便。在面料上,如今的藏裝也幾乎“洗心革面”,各種花色的精致細料替代了傳統(tǒng)色彩單調的厚重面料。
走在拉薩街頭,留心觀察街上女子所著藏裝,衣服的色彩大多是一抹灰色或一抹卡其色,款式也并不夸張,顯得素靜典雅。土登說,很多初次進藏的游客腦海里通常有一種錯誤的印象,認為藏族傳統(tǒng)服裝有多花哨,多夸張,實際上那多半是朗瑪廳里的表演服。
我決定在土登家過一個地道藏歷新年,阿媽和土登的意見一致:你應該卻訂制一套藏裝。
一套藏裝?從藏袍到襯衫,從褲子到藏靴,再加上花樣繁多的藏飾,這一套做下來,沒有一定經濟實力恐怕承受不了。我把自己的疑慮告訴了土登。
那就做一件藏袍吧?,F(xiàn)在很多拉薩人也都是這樣穿的,很時尚,也不失藏味。土登的建議正合我意。
經過一通考察,我們最后選擇了距小昭寺不遠不遠的策墨林寺院內的一家藏裝店。土登推薦說這家的師傅手藝很好,他們家每年的藏裝都在這里做的。
一周后,我拿到了平生第一件藏袍,卡其色的布料配上迷幻的花邊,有種低調的奢華感。年起來非常寬大,但上身后將兩側裙擺往后面一折,系上腰帶,卻極為修身。有了它的襯托,我的藏歷新年一定會更加完美。
師傅把藏袍疊好遞到我手上,吐了點口水抹在上面。我當時很納悶,后來土登解釋說,這是藏族做新衣的一種習俗,師傅是在表達他對你的祝福。
原味藏歷年·除夕
趕鬼:讓不幸的事滾遠
阿媽搖起轉經筒,一邊念經一邊從我們的衣服上拔下一根線頭,放到一個碗里——那個碗便是鬼的碗……
除夕轉眼到了跟前,全家老早就起床做最后的準備工作。
阿媽首先安排我們年輕人把屋子和院子徹底打掃一遍,然后將點心、水果等供品裝盤,切瑪盒盛裝擺好;再把門窗香布更新,樹枝上捆上經幡;經堂里擺上卡賽,佛像前獻上哈達;最后在大門上貼上寫有“羅撒拉,扎西德勒”(新年吉祥如意)的祈福紙,系上哈達……
屋里院外總算布置一新,新年的氣氛濃烈地散發(fā)出來。
收拾完屋子,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個人的清潔衛(wèi)生,然后全家老小換上新衣,等待新年正式到來。我穿上我的新藏袍,跟在他們左右,默默期盼那一刻的來臨。
除夕夜的“年夜飯”很具藏族特色,我們在阿媽的帶領下包“古突”。古突有點像我們吃的面疙瘩,但里面會包上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幣等東西。吃到這些奇特的餡兒,分別意味著“心腸硬”、“8刀子嘴”、“心腸軟”、“發(fā)大財”等。吃的人把這些東西及時吐出,大家互相調侃一番,然后哄堂大笑。我吃到的便是硬幣,土登一家對我大加祈福。
吃完古突,要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趕鬼”。阿媽手里搖起轉經筒,一邊念經一邊從我們的衣服上拔下一根線頭,放到一只碗里,祈禱家人身上的病和不愉快的都被帶走。土登低聲告訴我,那個碗是鬼的碗。祈禱結束,土登放起鞭炮,阿爸反復唱著“古嘿嘿”,意思是讓所有不幸在今晚滾得遠遠的。
鬼一直被趕到門外的十字路口,活動才宣告結束。
接下來,全家出發(fā)去大昭寺祈福朝拜。我們到達的時候,那里已經排起長龍。這情形很像我們除夕夜趕到寺廟爭燒第一柱香的場景。土登說,每年除夕夜來大昭寺的人都特別多。一些年長的喇嘛忙著念經,而年輕僧人則負責維持秩序。我們拎著酥油在人潮中緩緩移動,從晚上8點一直到凌晨1點過,我們才進入覺康,點燃酥油燈,念誦經文。
新年的鐘聲在我們排隊祈福的過程中敲響的時候,我們跟著大家一起歡呼慶祝。藏歷新年的第一天,就這樣平安祥和地到來。
原味藏歷年·過年
拜年:酒不醉人人自醉
每次醒來便很快就被人灌倒,于是醉了睡,醒了喝,喝了醉,醉了又睡……
跟我們過春節(jié)一樣,藏歷新年初一的重點也是拜年。所不同的是,藏族同胞會全家抱著吉祥喜慶的切瑪盒,提著青稞酒壺出門,向見到的每一個人高喊“扎西德勒彭松措”(新年快樂),對方也同樣大聲回應。
我很享受跟土登全家出門拜年的過程,但無福消受三口一杯的青稞酒。但拜年時互相敬酒,沒有喝醉便無法拒絕,是藏族同胞的規(guī)矩。
沒敬上幾個回合,我已經暈沉沉的了。土登笑著說,新年的青稞酒,不喝醉是不對的。醉了就睡,睡醒了接著喝。過年期間,連路上的狗都是醉的。我被他的說法逗樂了,心滿意足地睡過去。后來不知道迷迷糊糊醒過幾次,每次醒來便很快就被人灌倒,于是醉了睡,醒了喝,喝了醉,醉了又睡……
藏歷新年給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個“醉”!
除了醉得稀里糊涂,我還清晰記得的就是跟土登帶上哈達去當雄走親戚,有幸看到了那里熱鬧而盛大的新年賽馬會。在寬闊的壩子里,村里的小伙子們躍躍欲試,準備在射箭和賽馬活動中一顯身手,而姑娘們則圍在一起跳著歡快的鍋莊。土登笑著說,那就是男子漢們的“啦啦隊”。
看著眼前矯健的身影,耳里是駿馬的嘶鳴和姑娘們載歌載舞的加油聲,我再一次沉醉。但這一次跟酒沒有關系。
原味藏歷年·財神
祈福:扎西德勒彭松措
見到“扎基東路”的路標,向西一拐,看到一個車多人多的地方,財神就住在那里。
在新年的氛圍中沉醉了幾天后,我必須保持頭腦清醒跟土登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到扎基寺求財神。土登說,扎基寺是拉薩唯一的財神廟,新年期間祭財神,千萬不可錯過。
扎基寺就在拉薩市區(qū),開車從奪底路向北,見到“扎基東路”的路標,向西一拐,看到一個車多人多的地方,財神就住在那里。我們趕到的時候,馬路邊已經排起了見不到首尾的長隊。好不容易穿過人群,看到扎基寺的大門。那不過是一間再普通不過的小寺廟,香火如此旺盛,就因為里面供奉著財神。
據土登說,這位財神架子很大,而且嗜酒如命,有時清醒有時糊涂,每周一三五就是相對比較清醒的時間。求他老人家辦事,必須早點來,來晚了,別人已經把他灌得暈乎乎的,連你求的什么事兒都稿不清楚,靈驗程度自然打折。而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周一求健康,周三求財富,周五求平安,會比較靈驗。
那么,見這位財神爺要準備些什么呢?土登帶我去買了一些煨桑用的桑青枝,一條哈達,以及必備的兩瓶白酒。先到寺門左側的煨桑爐燒香,澆上白酒,祈愿好日子就像遇到酒精的火苗一樣往上竄,旺得壓都壓不住。然后,就到隊伍后面排隊,朝拜財神爺。
進扎基寺不用買門票。我們跟著隊伍終于進入寺廟里面,發(fā)現(xiàn)這里更像一個四合院。三面都是兩層樓的僧舍,樓上的欄桿上搭著寺內僧人絳紅色的僧衣,居家氣息明顯。財神所在神殿人頭攢動,熱氣騰騰,酒香撲鼻。財神爺在佛龕里吐著舌頭,醉眼朦朧地看著世界忙碌的一切。喇嘛們熟練地開啟信徒獻上的酒瓶,將白酒倒入一只高腳銅盤,酒水便流到下面的大缸里。獻完白酒,人們會繞到神像后叩頭禮拜,敬獻哈達,而且可以摸到財神爺?shù)摹半u爪子”。
土登說,如果愿意,你還可以交錢給神殿中央的老喇嘛,他會記下你的名字,送你一條哈達和一根細紅繩,這樣就等于你在財神那里“掛號”了,喇嘛會為你念“發(fā)財經”或者“平安經”。
從神殿右邊的木制樓梯上二樓,那里有兩間小佛堂,外面是一個寬敞的露臺。站在那里,可以看到拉薩市區(qū)和魚貫進入扎基寺的蕓蕓眾生。我也是這蕓蕓眾生中的一員,而且有幸跟隨土登和他全家度過了平生第一個藏歷新年,快樂而祥和。
多年以來,我也不會忘記他們的幸福與虔誠,不會忘記街頭飛揚的“扎西德勒彭松措”,以及隨處可見的被青稞酒迷醉的笑臉。
體驗藏歷新年
藏歷新年前夕,沖賽康市場里滿是五顏六色的特色年貨。
扎基寺里的佛像。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