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珠羅布的大兒子,22歲的窮杰吉美正在打造佛像。 攝影:陳香玉
地處康巴文化腹心之地,昌都古時便廣受來自川、滇等地文化熏染,康巴人汲取了這些文化的精髓,同時也保留了屬于自己別具一格的康巴符號。從三江一河匯流之地昌都鎮(zhèn)一路沿扎曲河北行約110公里,顛簸的土路逶迤曲折,盤山回轉(zhuǎn),遠近聞名的民族手工藝之鄉(xiāng)噶瑪村便坐落在一片豁然開朗之間。時值深秋,我們翻山越嶺造訪噶瑪鄉(xiāng),只為一睹如傳奇般神秘的康巴匠人之鄉(xiāng),探究歷經(jīng)百年代代傳承下來的佛像造像技藝如今是番怎樣的景象。
走進頓珠羅布家二層的工作室,滿眼都是各式佛像,有些尚未完工,零散地堆放在墻邊,各種打制工具隨處可見。仍是家庭作坊式的工作室雖顯簡樸,但門前一列已焊接完畢的成品佛像卻各個圓潤豐滿,活靈活現(xiàn)。
今年48歲的頓珠羅布12歲便開始隨父親學習佛像造像技藝,問及是祖輩多少代傳下來的手藝,他笑言自己都不記得是從何開始了。問及現(xiàn)如今的生活,他滿臉憨笑中透著滿足和幸福?,F(xiàn)在,他的兩個兒子亦如當年他師從其父那樣,已經(jīng)成為了能獨當一面的能工巧匠,而且家里還有慕名前來學藝的徒弟。
打制一尊佛像,需先將佛像畫在銅皮上,佛像的大小比例則完全憑工匠腦中的印象來掌控,沒有模子,因此要求工匠對佛像身型比例有非常清晰的概念和標準。根據(jù)銅皮上畫出的圖案,匠人再用小鐵錘一點點敲打成需要的形狀。
“銅皮厚了。”頓珠羅布這樣形容現(xiàn)在和從前打制佛像的不同。原來過去因貧窮,為節(jié)約成本,買家會選用比較薄的銅皮?,F(xiàn)在買家定制的佛像,無論是送去寺院,還是為自家的小經(jīng)堂打制,都是越做越厚且越做越大。頓珠羅布說,他做過的最大的佛像有8米之高。
從前的西藏,工匠是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盡管有手藝,卻仍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而如今,由于手藝出眾,每年從西藏各地,甚至云南,青海,四川等地慕名向頓珠羅布訂做佛像的買家不斷,頓珠羅布一家也從年初忙到年尾。打制佛像的收入不但讓頓珠羅布一家19口過上了殷實的日子,還有人特意遠道而來,拜師學藝?!爸灰腥擞喎鹣?,我就會一直做下去?!鳖D珠羅布笑道。村里像頓珠羅布這樣的佛像造像工匠之家還有很多,但不少都外出到拉薩或其他地方打工了。手藝人走出去,外鄉(xiāng)人拜師來,傳統(tǒng)手工佛像造像技藝正在以最樸實的方法,手把手地傳承著。延續(xù)的不僅僅是古老的技藝,還有只屬于康巴人的那刻印于心的文化圖騰。(記者:王舒 陳香玉 牧原)
手藝精湛的佛像造像藝人頓珠羅布。攝影:王舒
工作室里的各式造像攝影:陳香玉
關于我們 丨聯(lián)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 丨 隱私保護丨 服務協(xié)議丨 廣告服務
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協(xié)議授權,禁止建立鏡像
制作單位:中國西藏新聞網(wǎng)丨地址:西藏自治區(qū)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850000
備案號: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藏)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wǎng)絡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